延續上次提及的六大迷思,針對在台灣推動創造力,本次再提出另外六項需要破除的迷思,供讀者參考。
迷思七:害怕、憂傷等負面情緒是創造力的泉源。
「美麗境界」是一九九四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John Nash的真實故事。他得獎的博弈理論改變人類生活,他也是成功克服心理疾病的勇者,但多數創意人其實都是心理健康的。過去的研究發現,創造力與快樂、愛等正面情緒有正相關,反而與憤怒、害怕等負相關。
迷思八:時間壓力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
時間壓力一直被實務界認為是要求創造力表現的必要條件。但許多創造力的理論,卻持相反的意見。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的徐聯恩教授根據一八三○位研發人員所作的研究,發現組織的創新氛圍高,時間壓力的確阻礙員工的創意表現;組織的創新氛圍不佳,時間壓力卻可以促進員工的創造力。
台灣一直強調創意的重要,但多數組織的氛圍卻不利創新。重點不是在增加時間壓力,而是形塑創新的氛圍。
迷思九:有了創造力相關的知識,就會有創意的產生。
在升學主義和教材中心長大的成人,推動創造力時,通常也會落入「有了創造力的知識,就會有創意產生」的迷思。因此產官學各界為了增進員工創造力而安排課程時,通常會邀請專家學者或創意人進行兩三小時的專題演講。吸收知識和經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員工親身體驗創意和創新的歷程。
迷思十:創意的發展需要自由,而不是紀律。
創意的發展需要自由,同時也需要紀律。Csikszentmihalyi在訪問了九十一位創意人才後,發現這些人都同時擁有 的特質;物理學家Hans Bethe「願意花長時間思考結果非常可能一無所獲的問題」,就是例證。
迷思十一:創造力是不能被教的。
許多相信創造力無法教授的人,對於教學的看法停留在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者中心的模式,相信學習者能夠主動學習、建構知識。參與者中心的教學,係指教師安排適當的外在條件,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以完成創意的目標。
迷思十二:創造力是無中生有,是不著邊際地想像未來。
對創造力持負面態度的人,常誤以為創造力是無中生有,其實創意的產生常常是「組合不同的元素」,蘋果電腦iPod和iTunes的組合為數位音樂產業帶來嶄新的商業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迷思九:有了創造力相關的知識,就會有創意的產生。
在升學主義和教材中心長大的成人,推動創造力時,通常也會落入「有了創造力的知識,就會有創意產生」的迷思。因此產官學各界為了增進員工創造力而安排課程時,通常會邀請專家學者或創意人進行兩三小時的專題演講。吸收知識和經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員工親身體驗創意和創新的歷程。
迷思十:創意的發展需要自由,而不是紀律。
創意的發展需要自由,同時也需要紀律。Csikszentmihalyi在訪問了九十一位創意人才後,發現這些人都同時擁有 的特質;物理學家Hans Bethe「願意花長時間思考結果非常可能一無所獲的問題」,就是例證。
迷思十一:創造力是不能被教的。
許多相信創造力無法教授的人,對於教學的看法停留在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者中心的模式,相信學習者能夠主動學習、建構知識。參與者中心的教學,係指教師安排適當的外在條件,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以完成創意的目標。
迷思十二:創造力是無中生有,是不著邊際地想像未來。
對創造力持負面態度的人,常誤以為創造力是無中生有,其實創意的產生常常是「組合不同的元素」,蘋果電腦iPod和iTunes的組合為數位音樂產業帶來嶄新的商業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