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擁有相當大的潛力與豐富經驗,且進出新興市場享有充分自由,台灣品牌將可望在國際大放異彩。
台灣市值最大的兩家公司,仍是全球最大代工製造商;台積電在半導體領域、鴻海在IT硬體領域。但這類領導廠商多是以犧牲對手為主要成長動能;換言之,這兩家公司的成長來自市占率的擴張,多過於市場規模的擴大。
他們的成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但對其他公司,甚至全台灣而言,要再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極其困難。以台灣未來的商業發展模式看,代工製造的重要性肯定逐漸衰退,並由專利品牌模式取而代之。
台灣廠商之前試圖在美、歐及日本市場等建立品牌,卻總鎩羽而歸。這些市場擁有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及難以切入的內銷通路。美國的銷售通路,尤其是電子產品通路,雖然已大幅開放,但製造商卻無法從中獲利;如沃爾瑪(WalMart)及Dell,雖然大量下單給台灣廠商,但只願給微薄的製造毛利,而且產品上還不能掛上自己的名字。
台灣幾乎所有剛萌芽的品牌,最近在全球各地新興市場中,多大有斬獲。這些新興市場中,有一部分受惠於商品價格的上漲,如拉美、中東及俄羅斯。而東歐及中國,就某種程度來說,是造成商品價格大漲的元凶;因為這兩地市場自一九八九年才正式對世界開放,如今他們的經濟漸具規模,對物資的需求量也開始明顯上升。
在發展國際品牌上,台灣落於韓國之後,但長期而言,台灣未必是輸家。目前韓國的情況與金融風暴前一樣,經濟活動仍過度集中在少數財閥企業。
客觀來看,韓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產業發展也較平衡;以多項數據比較,如人均GDP或經濟成長率,韓國都超越台灣。
台灣廠商之前試圖在美、歐及日本市場等建立品牌,卻總鎩羽而歸。這些市場擁有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及難以切入的內銷通路。美國的銷售通路,尤其是電子產品通路,雖然已大幅開放,但製造商卻無法從中獲利;如沃爾瑪(WalMart)及Dell,雖然大量下單給台灣廠商,但只願給微薄的製造毛利,而且產品上還不能掛上自己的名字。
台灣幾乎所有剛萌芽的品牌,最近在全球各地新興市場中,多大有斬獲。這些新興市場中,有一部分受惠於商品價格的上漲,如拉美、中東及俄羅斯。而東歐及中國,就某種程度來說,是造成商品價格大漲的元凶;因為這兩地市場自一九八九年才正式對世界開放,如今他們的經濟漸具規模,對物資的需求量也開始明顯上升。
在發展國際品牌上,台灣落於韓國之後,但長期而言,台灣未必是輸家。目前韓國的情況與金融風暴前一樣,經濟活動仍過度集中在少數財閥企業。
客觀來看,韓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產業發展也較平衡;以多項數據比較,如人均GDP或經濟成長率,韓國都超越台灣。
但若以嚴格的國際品牌滲透率分析,未來台灣可能勝過韓國;如果新興市場的規模持續成長,宏碁、華碩、友訊、神達及其他廠牌,可望在當地建立更堅實的品牌基礎,進而打入規模更大的美歐市場。有了專利品牌後,專利產品便將隨之而起。
華碩推出極成功的Eee PC;宏達電已成功打入美歐市場;宏碁透過購併及內生性成長,建立品牌資產,成為全球第二大PC品牌;台灣的食品業品牌也在中國生根茁壯,不過由於台灣自己設下對外投資限制,以致部分公司無法以台商的身分揚名立萬。如統一宣布要將中國業務在香港掛牌,頂益、旺旺及徐福記則已在香港或新加坡掛牌。
華碩推出極成功的Eee PC;宏達電已成功打入美歐市場;宏碁透過購併及內生性成長,建立品牌資產,成為全球第二大PC品牌;台灣的食品業品牌也在中國生根茁壯,不過由於台灣自己設下對外投資限制,以致部分公司無法以台商的身分揚名立萬。如統一宣布要將中國業務在香港掛牌,頂益、旺旺及徐福記則已在香港或新加坡掛牌。
台灣經濟擁有相當大的潛力與豐富經驗,且進出新興市場享有充分自由,台灣品牌將可望在國際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