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M型化也造成企業M型化,因為社會新鮮人的素質差異大,爭取到優質人才的企業就能提高勝算,反之,未來前途則不大樂觀。
這結論建立在三項前提上:
第一,大學(含研究所)畢業生水準的差異化程度提高。統計資料指出,近年大學畢業生之就業機會多寡差別很大。而企業界也反映,大學畢業生素質普遍下降,其中只有少部分優秀的年輕人,是各家企業都希望爭取的。
第二,由於優秀人才是「賣方市場」,因此他們會優先挑選經營前景佳,自己又能獲得知能成長的企業。
第三,組織中各級長官的水準及教導能力,高度影響年輕人就業方向的選擇。企業外在形象是吸引優秀新人的要件,但當他們進入公司一段時間後,其工作士氣與留任意願即受到各級長官素質與水準的影響。當新進人員發現此一組織中的重要中高階幹部,在能力、品德、栽培後進的愛心,乃至個人魅力皆有所不足時,對組織的向心力及留任意願必然大幅降低,如果自己夠優秀,又有其他發展機會,多半就會離職他就。
最後一點是造成企業界走向M型的重要原因,惟有優秀的幹部與主管,才能吸引,並在工作中培訓優秀的新人,因此當組織中的幹部與主管,大部分都才具平庸、缺乏抱負、心胸狹窄,組織就只能吸收到平均水準以下的新人。這些新人進來時已非第一流人才,進來後又未必有機會接受到良好的培訓與歷練,若干年後極可能只能成為能力平庸又無吸引力的主管。如此代代循環,組織競爭力自然難以大幅翻升。反之,組織若有一群優秀的幹部與主管,就能吸收到優秀新人,進而形成良性循環。長此以往,當然會出現企業間強者愈強,弱者則難以改善體質的結果。
以上還僅著眼於國內的生態演進。當我們將視野拉到全球,就知道我們的企業正在與全球企業爭取優秀人才。面對全球競爭的台灣企業,未必能爭取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新人,而我們最優秀的人才卻常被列強的先進企業吸引而去。
近來有許多深具遠見的企業領導人,極度關心組織如何吸引新血方面的課題。而如何打破前述的惡性循環,讓組織中的人力素質得以脫胎換骨,正在困擾著不少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