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於科技公司的陳道明,在過去兩次錯誤的理財經驗中,找到適用一生的投資工具及準則。他長期持有群益馬拉松基金七年,報酬率達二五○%以上。他認為,與其短線進出,不如省下交易成本,投資效果才驚人。
陳道明任職於上市科技公司。雖不是名聲響亮的大贏家,但其投資組合也羨煞不少上班族。他沒有太慘烈的失敗故事,不必「花大錢、買教訓」,就能認清自身弱點,從錯誤中找到正確方向,繼續前進。
他的投資組合中,最著名的一檔基金標的,就是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前,淨值曾直逼百元的群益馬拉松。持有時間近八年,期間沒有贖回、只有加碼,就算這次股災,報酬率也已超過二五○%。「再怎麼跌,都還是賺錢」,眼前的股災對他來說,根本無關痛癢。
能在股災期間,吃得下睡得著,陳道明的祕訣,在選定優質標的後,緊抱不放。或許有人質疑,這樣的作法,沒有操作技巧可言,選到群益馬拉松,也可能只是運氣好;多空轉折之際不贖回,最後淨值還能一路往上飆,不過是「天公疼憨人」,不見得跟自己的能耐有多大關係。
但,他在市場恐慌時,堅定信念、不輕易殺低,卻有一般人少見的勇氣。二○○○年網路泡沫如此,○一年的美國九一一事件、○三年的SARS風暴也一樣。陳道明持有群益馬拉松基金,走過市場最黑暗、難熬時期。這股「撐下去」的力量養成,要回溯到之前,他遇到的兩次挫敗。
「出社會工作後,我把錢拿去定存。當時銀行利率有一三%,沒有風險,也不會想做其他投資。」陳道明回憶。不過,隨著銀行利率走低,錢擺在銀行,愈來愈沒價值,心想不如跟會才有資金效益。
「標會的好處是利息比銀行高很多,但利息高,代表資金需求迫切。而手頭很緊的人,倒會的風險也大。」陳道明的擔心,果然一語成讖。損失多慘重?他輕描淡寫地說,「總之,要打平損失,還得再多跟幾個會,才賺得回來。」
誤闖股市 投資僅剩八分之一
第一次失敗,陳道明就記取教訓,不再將自己的血汗錢,壓寶在「個人道德」風險上。他也開始留意其他理財工具,發現股票是不錯的選擇。
「我買的第一檔股票,是塑化股華夏。老實說,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買它,好像是報紙寫不錯,就跟著買了。」那是十七年前的事,陳道明回想起來,記憶模糊,卻清楚記得,當時成交價是每股六十九元。買進後,股價就再也沒有高於這個價格。半年後,股價只剩二十多元。
「沒想到股價一路殺到底,根本來不及反應。現在那張股票還在,每股只剩八塊多。就留作紀念吧,反正賣掉也沒什麼意義。」陳道明初試啼聲,就栽了跟斗,既不知買進個股的理由,也不懂停損出場的原則。這一次的失敗,讓陳道明下定決心不再碰股市;他體認到法人與散戶資訊並不對稱,與其自己「瞎子摸象」,不如將資金交給專業經理人操作,減少犯錯機會。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陳道明打定主意,一口氣就投入了一百多萬元買進群益中小基金。當時,那還是一檔封閉型基金,買賣必須透過集中市場,就像股票交易一樣。「第一次買基金,一年後就配息三十萬元。等於是三○%的報酬率,跟買股票的經驗實在差太多。」
陳道明將這三十萬元,再投入群益投信旗下的馬拉松基金,當時淨值不到三十元。到了第二年,群益中小基金又配息三十萬元,他同樣投入馬拉松基金,不到半年時間,基金淨值翻了二倍,讓他極為高興,自此將基金視為主要理財工具。
「群益馬拉松在大盤跌時,相對抗跌;在大盤漲時,又能飆。就算換了經理人,績效也都能維持一定水準。」陳道明認為,當初決定投資基金,就是看中專業團隊的選股能力,只要班底沒變,就應該持續持有。除非基金績效不如大盤,代表團隊「技不如人」,才有贖回必要。
「馬拉松」投資 讓他大賺二五○%
他的基金投資哲學有二,一、不借錢投資;二、賺絕對金額才有意義。像一般投資人,最在意賺了幾根漲停板。陳道明卻認為,與其投資十萬元,賺二○%,不如投資一百萬元,賺一○%。「進進出出都是成本,不如將池子養大,蓄積的能量才強。
況且,一遇到市場重挫,就把標的賣出,在盤勢回穩後,該如何選擇進場時機,又是個難題。」他絕不投資看不懂的商品,因此以台股基金為主要標的。他認為,投資成本在「可承受風險」內,標的夠好,那股災就是買點。只要長期抱穩優質標的,就可賺到令人滿意的財富。
/小檔案/
陳道明 profile
出生:1958年
現職:華寶通訊研發部
學歷:台北工專
經歷:宏碁電腦研發部
/小檔案/
陳道明 profile
出生:1958年
現職:華寶通訊研發部
學歷:台北工專
經歷:宏碁電腦研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