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如今熱中於將股票上市,似乎意味美好大環境不再,下一個金融風暴的引爆者,很可能就是私募基金業者。
美國資本市場近五年來最大宗的新股公開募集(IPO)的黑石集團(The Blackstone Group)六月二十二日以每股三十一美元上市掛牌,立刻成為全世界的焦點。黑石基金上市開盤價是三十六.四五美元,最高價曾來到三十八美元,市值一度逾四百億美元。
黑石一上市就打開知名度,也讓斥資一成達三十億美元的中國外匯投資公司一度進帳十億美元。
不過黑石基金挾高知名度上市,好景卻不長,除了上市首日大漲一三.一%外,此後連續五天大跌,如今股價跌到二十九.二七美元;如此跌跌不休,第三天便跌破承銷價,不禁令人對私募基金的未來感到憂心。
私募基金未來恐坎坷
事實上,在黑石基金上市之前,首支對沖基金Fortress(FIG)以每股十八美元招股上市,首日衝高到三十六美元之後,股價即緩步下跌,目前約在二十六美元左右,也沒有出現令人驚豔的表現。從Fortress及黑石上市的表現來看,私募基金未來恐有坎坷的路要走。
近二十年來,全球股市的狂漲都有一個主軸,除了百年以前的泡沫傳奇不談,像一九八○年代日本及台灣的資產泡沫,都因為出口導向經濟形態,國家累積龐大外匯,進而貨幣升值,帶來了熱錢,造成股市與房市的空前飆漲。這次中國股市、房市飆漲,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加上熱錢流動的效應所造成。
到了二○○○年的網路科技泡沫,資金充沛雖是必要條件,但網路時代架構的世紀創新力量,才是吹起大泡沫的主軸。
低利率及充沛融資養肥私募基金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股市與房地產的飆漲,私募基金與對沖基金扮演了重要角色。
私募基金通常以貸款方式收購公司,融資的成數都在六、七成,自有資金通常只不到三分之一。而私募基金的主要客戶,又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如保險公司、銀行、退休基金(最近又加入中國外匯投資公司),私人投資大約只占七%。私募基金每年收取二%的管理費,加上利潤的二○%為報酬,通常稱之為二二○法則。
今年初,黑石基金的創辦人之一Stephen A. Schwarzman被雜誌︽FORTUNE》選為「新華爾街之王」(The New King of Wall Street),指他去年收入逾四億美元,稱冠華爾街。
事實上,去年私募基金前二十五名高薪基金經理人分紅平均達二.四億美元;高利的誘因,也使很多各行各業的人士爭相投入新私募基金的領域。
像是美國前後三任財政部長,都投身到私募基金領域。如史諾(John W. Snow)離開公職之後,去年十月就被任命為澤普世資產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的董事長,和美國前副總統奎爾(Dan Quayle)變成同事。
史諾的前一任財政部長歐尼爾(Paul H. O'Neill),目前是黑石集團的顧問。此外,柯林頓時代的財政部長桑莫斯( Lawrence H. Summers),則在去年底加入紐約蕭氏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