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醫學領域往往一個實驗結果就可以寫一篇論文,人文領域的專書則需要長期累積,對人類思想傳承的貢獻反而扮演重要角色。
五月二十日是國立政治大學八十周年的校慶,除了全校師生熱烈慶祝之外,更有超過四百位海外校友回國參與校慶的活動,盛情感人!然而在所有政大人歡欣鼓舞的當頭,以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為重心的政大,也面臨了教育環境嚴苛的挑戰。
首先,當然就是國家財政的不振,再加上大專院校快速膨脹,造成高教資源的稀釋,使得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在國家資源分配上產生更明顯的不利。
由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需的研究設備不若理工醫學龐大,使得政大在師資員額、設備經費的爭取上都顯著地較理工大學稀少。例如,以政大一萬五千名學生,每年補助經費只有約十五億元;另外,五年五百億元的高教特別經費,政大是十二所頂尖大學中,惟一以人文社會領域入選的大學。但每年僅獲分配三億元,遠低於台大三十億元、成大十七億元、清大十億元、交大八億元、中央和中山的六億元!
其次,目前許多對於高等教育的評鑑,主要是應用期刊論文的發表或被引用數量來評估。然而,期刊論文較適合理工、醫學等學門的評鑑,而且往往一個實驗結果可能就可以寫一篇期刊論文。再者,根據統計,國內所發表之理工期刊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不到四次,其影響似有限。但是,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術專書著作則需要長時間累積,步調可能非常緩慢。但對人類思想傳承卻扮演重要的角色,像馬克斯的資本論或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影響後代多麼深遠。
另一方面,國內長久以來重理工輕人文的結果,使得高中生在升入高二時,就進行自然組和社會組的分流教育,而且絕大部分選擇自然組。過早分流的結果,再加上進入大學的專業教育和專業取向,使得理工科系的學生可能缺乏人文和美學素養,而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則對科學懼怕,使得大學畢業生都不是「完整」的人!
據報載,美國哈佛大學最近剛完成三十多年來最大的通識課程改革,新通過的通識課程分成八個領域:「美學與詮釋性解析」、「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統之科學」、「物理宇宙學」、「世界社會」和「美國與世界」。此一課程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三者不可偏廢,才能培養術德兼備的社會中堅。
反觀國內,對於通識教育的重視顯有不足,甚至淪為營養學分!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如何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和國際視野的社會領導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極大挑戰!(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