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蔓延時,華碩最低曾跌破六十元,要再跌到那個價格的利空,恐怕會讓持有任何性質資產的價格都要腰斬。
若Vista賣得好,鴻海會漲,華碩也會漲,影響這兩家公司股價的外部環境因素大致相同;差別在於投資人對兩家公司經營團隊的評價不同,本益比才會有重大差異。
做出這樣定價的市場,潛意識認為未來十年鴻海的獲利成長約略是華碩的兩倍,這合理嗎?當市場不合理的時候,就有套利的機會。
身處相同產業,獲利展望接近,但本益比不同,賣高買低,這是廣義套利,也是賣鴻海買華碩的理由。這種作法有風險,因為市場效率會有調整,只是時間不確定,甚至在達到均衡之前,落差還先加大,此為風險所在。
先不管獲利,鴻海過去十年,業績年年成長超過三成,所以本益比高於同儕。
如果未來十年還這樣,年營收要成長逾十三倍,從去年的一點二兆元到十六兆元!它所製造的電子產品價格日低月落,十五年前入門級PC一千美元、筆記型電腦要三千美元,現在兩百美元有找;這表示十三倍的營收要透過出廠貨品數量增加五十倍才能達成。
就算鴻海本領與上世紀偉人通用電器一樣,員工個人產出勝過同業,但是要維繫神話,現在的五十萬大軍都要擴編到百萬才行。可能嗎?
另個問題是郭神仙自己,他已經說要退位了,這就構成兩難。屆時實踐諾言,很好;可是郭台銘只有一位,接班者再厲害,至少也要三年調整,一定先被短視近利的外資調降評等。為大局毀諾言,再多幹幾年吧,這表示他認為接班團隊不夠格,有決斷能力的經營者大概也待不下去了,股價還是要跌的。華碩可沒這問題!
消費電子最猛的蘋果,除了抽英華達的訂單之外,偶爾也會砍華碩的;三月宣布與技嘉合作新的主機板公司計畫失敗,所有台灣的產業研究員都建議賣出股票,利空一個接一個,好像世界末日。再認真想想,還能壞到哪去?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蔓延時,華碩最低曾跌破六十元,要再跌到那個價格的利空,恐怕會讓持有任何性質資產的價格都要腰斬。何況當時買的經過三年的獲利分配,已經賺超過一倍。講了兩周,該採取行動,買進華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