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吸引外資及融資機構進場,一定要有題材性;而台灣不動產市場潛在題材十足,價值比過去十年更具魅力。
全球房市強強滾,到底房價要漲到哪裡?現在應不應該買房子?恐怕是不少人心中的疑惑。我們先來談談,為什麼要讓老外參與台灣的不動產市場。
當然,在一個經濟體中,沒有哪一個市場比不動產市場更具地方性。在當今愈來愈多的產品、服務,甚至是人口,全部都可以進口及出口,因為全球化的經濟威力已經滲透到每一個國家了。然而,不動產就是不會動,哪兒也去不了;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不動產市場需要國際化呢?
首先,國際不動產開發業者可以引進最新的設計概念、最先進的建材及最安全的技術。再者,國際金融業者對不動產市場的融資技術,也很值得台灣借鏡。而參與台灣不動產市場的外國人愈多,便能引進更多經由其他市場實地測試過的創新理念和金融技術。
言歸正傳。我將吸引外國投資人參與台灣不動產市場的因素歸納為「5S」。這五個S是指Story(題材)、Scale(規模)、Sophistication(專業)、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及Saving(儲蓄)。
先來談第一個S——題材。要吸引外資及融資機構進場,一定要有題材性;如十分強勁的需求展望等;而台灣不動產市場潛在題材十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不動產處於空頭市場,而亞洲不動產市場卻相對強勢,尤其中國市場,表現更是強悍。相較於亞洲其他市場,當前台灣不動產市場的價值,要比過去十年更具魅力。
沒有人會因為開發豪華的農舍而致富,而都市化正在亞洲地區發生基本性的變化,中國更是如此。二十年前,中國城鄉人口比重約二:八,預估到了二○二○年,城鄉人口比將高達五:五。亞洲各經濟體競相都市化,是帶動不動產市場上漲的關鍵因素。
一旦都市化過程進展得太快,城市的基礎建設將來不及因應人口的快速增長,所以,未來中國的城市很可能變得難以管理、過度擁擠,並且要付出極高的生活代價。因此,中國城市容納不下的人口,可能會流向台灣都會地區。
不過以目前兩岸的氛圍來看,流向台灣都市的應該不是中國公民,而會是台灣公民回流,以及希望在大中華商圈居住及工作的他國公民。這些國際公民將會發現,落腳在台北、台中、高雄或其他城市,要比中國城市來得舒適。
第二個S是規模。除非是規模很大的公司,否則別想成為外資花時間研究的標的,不論是合資開發案或股權投資案。以證券市場為例,台灣有許多小型不動產開發商掛牌,但規模普遍不大,不足以引起國際機構法人的研究興趣。
由於公司規模小,風險相對高,持有土地有限,資產流動性及財務透明度不容易讓人完全信賴。基於台灣不動產市場的特性,尤其是台北市,建商間要進行整併,難度也相當高。
台北市可開發土地很分散,以致不動產開發商僅能買下一小塊土地開發,通常是準備改建的老舊建築。亞洲其他市場則多由政府拍賣大面積土地,因此競標的廠商規模要夠大,才有足夠的財力及能力,開發如此大面積的土地。台中重劃區特多,因而能提供較大規模的開發機會,高雄也有類似的條件。
第三個S是專業,尤其是不動產開發的融資專業技術。本地業者為了要達到能夠吸引國際投資人的規模,必須具備更專業的金融結構,才能將開發案中各階段的風險,更精準地分散出去,單單只有預售制度或向銀行融資的能力是不夠的。雖然賣預售屋的好處是,買方只須拿出一筆極低的頭期款,便可以鎖住房價,但是買方同時也陷入未知的風險;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所買的房子,未來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子;不少購屋糾紛便由此而生。
要將不動產金融專家的先進技術引進台灣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台灣的金融機構能夠投資海外不動產。信不信由你,目前台灣金融機構是不准投資海外不動產的。這項禁令意味著,台灣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注定永遠落後於國際競爭對手,除非外資金融機構來台架構這類商品,否則相關專業技術將無法引進台灣。
第四個S是基礎建設。台灣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廉價、便捷的交通系統已擴及更大、更偏遠的地區,這些區域突然變成極具活力的新開發目標。基礎建設同時也要兼顧環保,並提供一個乾淨、綠色又寬敞的生活環境,當然更要停車方便。
最後一個S是儲蓄。台灣的家計單位中,擁有自己房子,又沒有房貸負擔的比重約達四分之三。這是個好現象,只不過現在利率這麼低,這些家庭應該拿房子向銀行貸款,用這筆額外的資金來改善生活品質,像是用在小孩的教育支出、安排度假,或是拿來消費等任何能讓生活更快樂的事。
當然,美國現在之所以陷入次級房貸風暴,正是因為前述的花錢哲學;但是話又說回來,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房子不但是居住的處所,也具有儲蓄的功能,在這樣的觀念下,帶動美國房價上揚,美國經濟規模擴張。更重要的是,一般美國人的生活品質也因此獲得改善。房子轉型為儲蓄工具,讓金融機構創造出大規模的市場,更多的創新工具也因之產生。
當然,讓外國人自由進出台灣不動產市場會產生二大疑慮。首先,外國人將取得土地所有權,形同「占領」台灣,台灣人在自己的國家裡,反而可能沒有立足之地。不過法律及政府的權力仍高於所有權之上,因此這部分的擔心稍嫌多餘。
每隔個十來年,當日本人、阿拉伯人或現在的中國人,在突然累積了大筆財富後,便成群結隊地到美國血拚大批土地,此時美國也面臨相同的疑慮;但是,每一次老美都只是虛驚一場。事實上,外國人通常以高價購買美國土地,最後卻被迫以低價出脫,所有權又流回老美手中。所以我常笑稱,美國最成功的出口創匯商品,就是不動產。
另一項憂慮是,外國買盤將推升不動產價格,直到台灣人再也買不起自己的家。對此,我會建議,台灣應該核准個人和法人買賣海外不動產,如此可以釋放國內買盤的壓力,並透過海外投資,引進更專業的金融技術,讓留在本地的人,能更容易買得起房子。
有人會問,錢都流出去了,要如何引進新技術?回想一下,在二十年前嚴密外匯管制期間,台灣的金融極度落伍。當外匯逐步開放後,國際業者要來賺台灣的錢,就得先教育本地的民眾,既然要教育,就要先投資,並帶進較台灣進步的觀念、技術。現在規模上兆元的共同基金,當初也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