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軍自己盛讚的黃金90年代,每年上市櫃公司年賺一個股本頂多五家,現在一年的家數等於那十年的總合,說是神奇實在不為過。
儘管「政權輪替帶來經濟的全盤惡化」是藍軍持續了七年的政治控訴。但是在去年八月底,我赫然發現在政權輪替幾年後,台灣的上市、上櫃、興櫃公司中首度出現了大批獲利超高,成長潛力驚人,一年賺到的EPS高過一個股本以上的公司。驚訝之餘,請教了幾位經濟學家,他們卻都表示,「有這樣的狀況嗎?」由於當時我還是立委身分,便向證期會要求,把歷年公司高獲利的狀況,做個統計表給我。
根據證期會去年九月給我的統計,去年上半年賺到半個股本的有三、四十家之多,這些公司沒有意外的話,全年都將賺到一個股本,現在已是第二年的四月初,各公司的財報將繼續公布,看來,當時的預估並不離譜。
藍軍自己盛讚的九○年代經濟的「黃金時期」,每年上市櫃、興櫃公司一年賺到一個股本頂多不出五家,比較起來現在一年的家數等於「黃金十年」的總和,說是神奇實在不為過。
有些朋友質疑,這些公司都是股本兩億元的很小公司吧。不錯,這中間許多是小公司,但是其中大公司還真不少,營業額五百億元以上的有五家之多。宏達電高過千億元,鴻海更是兆元以上,賺到兩個股本以上的聯發科,股本則有九十多億元。
這些公司,多是電子零組件、新能源產業等等。至於IC設計當然是其中耀眼的一環。IC設計,這是新政府時代才在「亞太研發中心」的構想中列為策略產業的。這項行業在輪替前,根本是被政府瞧不起的。在當時,IC設計業不但擠不進竹科設廠,常常還必須向早已停業的製造廠轉租廠房;甚至獎勵投資條例沒分,股票要上市還備受刁難。
這些高獲利公司的出現,無疑顯示台灣已走出舊政府從尹仲容、李國鼎後,延續了幾十年的代工製造的產業模式,而走入技術創新的新階段。
這些發展,我在去年出版的《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一書中已做了初步的勾勒,如今更將在即將公布的公司財報中有更明確的印證。
在近年來,留在台灣的晶圓製造和新發展出來的液晶面板業,及出走到中國的電子下游組裝業,都迅速成長到世界級的規模。前兩者營運的周轉率低但毛利率高,後者則毛利低周轉率高,三者都維持了高EPS。於是三項上游產業,有如分居兩岸間的三支巨大柱子。其巨大的利潤空間,不但提供了自己升級的能力,還架構起如IC設計、零組件的升級機會,使這些公司在超高獲利之下迅速成長,帶動了台灣產業的轉型。
儘管目前台灣的經濟狀況問題多多,但終究已從輪替前的純粹代工階段,晉升到創新升級的另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