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高科技公司,以創造如蘋果公司的iPod或摩托羅拉的RAZR等超級暢銷產品為目標,可是,為什麼在高科技上表現卓越的韓國公司,無法創造出這樣的產品呢?
今年年初LG經濟研究所對外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因為韓國的公司只進用「I」型人物,而忽略了「T」型人物。一直以來,韓國高科技產品的創新是由「I」型的工程師負責。
這些「I」型人物在其專長上表現卓越,所創造的產品在品質及其銷售上也都頗有成績,在眼光上卻明顯不夠寬廣,對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都不夠了解,對其他領域也缺乏同理心;他們進一步認為,韓國的公司必須改變其徵才政策,積極進用更多的「T」型人物。
一個組織中擁有T型人物不僅績效好,完成專案的速度也快。T型人物是個人在過去的正式和非正式就學過程和工作經驗累積中,「結合深刻的學理和實務經驗,由於他們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專業語言,同時又能以不同觀點看事情,因此成為整合各類知識的寶貴人才」。在創意產業的時代,許多問題都需要橫跨不同專業知識或需要理論和實務的綜合運用才能獲得解決,T型人物自然而然地變成物以稀為貴的人才了。
什麼是T型人物,顧名思義,所謂「T」是在垂直的「I」上加了一個平行的「I」。垂直的「I」代表對某一門學問或學門專精深化的程度;而橫線的「I」則代表該項專精知識理論之應用,或者對於與專精知識互動的另外領域,擁有足夠但未必專精的知識。
以創新著名的IDEO公司CEO Tom Kelly在○五年出版的《創新的十種角色》一書中,讓T型人物重現在創新江湖。他認為T型人物除了必須對某個特殊領域具深度興趣或專家知識,也必須同時具備多元跨領域知識,對其他領域具備應有的知識或同理心。工程師不跟他人溝通,設計專家以為他們的作品只要具有美感就好,這樣的人將因不能與他人合作,而損傷了改變世界的能力。他同時也強調,有些人似乎只擁有橫型的「I」,也就是擁有泛泛的多元領域知識或同理心,卻沒有一項特殊專長,也是一件令人遺憾而且危險的事。
因應T型人物的需求,美國許多大學紛紛成立「軟硬兼施」的跨領域中心,史丹福大學陸續成立的Media X, Bio X以及創造力與藝術中心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許多大學也紛紛成立跨領域的學位,以培養T型的人才,北京清華大學更直截了當推動「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之培育工作。台灣也需要進用,並培養T型人才。(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