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哈佛受訓回來,哈佛是全世界第一所創設商學院的大學,明年商學院就要邁入一百周年。此次研討會討論的是個案教學,有來自台灣、大陸、新加坡等逾七十名學者參加。
哈佛教育對全球有無限的貢獻,個案教學又是哈佛很重要的創新,在這個創新背後有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礎,那就是他們相信「過程與內容同等重要」。哈佛教授從學習者角度思考,應該用什麼方式才可以達到學習目標。傳統的講授、不重視學習過程,是單向、記憶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並非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動機不高,學習效果有限。
在哈佛,我們感染到老師對教學的熱忱與專注,他們對個案教學已經到了一種信仰的地步,準備個案教學,八十分鐘的課程,要先準備七、八個小時。
每一次的備課都如此費時,以學習者為重心,除了了解每位學生的背景與經歷之外,每個班又是一個獨特的組合,講授過程就會面臨不一樣的動態與發展。所以,即使每次主題一樣,但進行方式都有不同設計,連問題怎麼問,哪面黑板要寫什麼都事先規畫。
比較傳統講授方式,首次教學要費時準備,但後面不再如此,我們不重視過程,而以內容為導向,「反正內容都一樣,準備一次就可以用很久。」這樣的心態與循環,要教得好是不可能的。
成功的個案教學,系統支持非常重要,每次備課要準備七、八個小時,老師教學負擔沉重,不可能排很多課,即使同樣的課,老師教兩個班級,因經濟規模,雖然不用準備十六個小時,至少也要準備十個小時。
系統支持還包含資訊科技(IT)先進條件,個案教學評分標準以參與程度、發言頻率、發言品質占一半分數,老師必須記錄課程發展細節,所以哈佛有很強的IT,甚至有助理在一旁協助。
個案要作為教學之用,一定是和報章雜誌所報導的內容有所不同,所以哈佛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個案發展,但國內在升等制度中,個案發展卻不列為計算範圍,老師也沒有誘因去發展國內個案研究。我們現在用的都是國外個案,事件發展距離台灣學生太遠,沒有連結性,這是很大的缺失。
偉大的大學需要投入相當資源,以哈佛大學來說,碩士班每年學費在四萬美元(約新台幣一三○萬元),若加上生活費要七萬美元(約新台幣二二○萬元)。有資源才可能產出高品質的教育,這是必然的,不過你可能會問,這麼龐大的學費,是不是有錢人才讀得起,我在下一期將詳細回答台灣每年都要吵一次的高學費問題。(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