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中國管投資的朋友討論○七年的走勢,到底是A股漲得多?還是台股?結論是指數或許A股多,但是台股才賺得到真金白銀。
依照上周預告,挑了一批○七年股價應該會漲一倍的股票。可是寫了你們不信是浪費功夫,信了可能因其中大多是成交量小的公司,讓我買不到;先買再寫又有讓人抬轎之嫌。只好介紹其他可以賺一倍,沒有流動性限制,可照方抓藥的致富祕笈。
與在中國管投資的朋友討論○七年的走勢,到底是A股還是台股漲得多?我們的結論是指數或許A股多,但是台股才賺得到真金白銀。
但他不看市場久矣,實際操作有困難,因此想出一個方法:把原準備要投資台股的資金,以三成上下金額投入指數期貨,只要指數漲一千點,就可獲利原始投資金額的一倍。當時正好在北、高市長選後,他的成本不到七千六百點。
這麼好賺,為什麼只用三成多而非重倉全力壓入?這種槓桿倍數大的金融商品,稍有閃失就會被追繳保證金甚至斷頭。但那絕對是進場而非退出的時點,所以不能投入所有資金,一定要有預備隊,小心防著這「萬一」。
這一個月的行情變化,顯示風險的確不小。進場時機雖好,幾乎現買現賺,但一場力霸風暴,就打回原點了。我認為真正的試煉還沒出現,大家會想:如果在七千八百點眾人皆喊要過八千點時賣,這回再接,不就多賺三百點了?是啊,千金難買早知道,金融市場很少一條路走到底的,只有遠距離觀察才知道它在幹嘛。
當時想穩賺多頭的錢,又想透過適當的財務槓桿增加獲利,但苦於缺乏市場感才用這方法的,如受不了誘惑擴大戰線,最後一定是賺指數賠新台幣,然後中國的工作也泡湯。
我把這方法修正,取其多頭市場擴張信用獲利本質,去其波動度大擾亂人心的部分,並保留不必拜訪上市公司,單憑總體經濟情勢做決策依據的簡單特性,而且不用另外開期貨交易帳戶,就是買ETF。
台北證交所交易的ETF別是ETF50、ETF100、ETF IT:買ETF50,是看好大型股表現會比大盤好;選ETF 100,則是投資在股本中大型的公司,應該比龍頭股有更高的成長性;至於ETF IT,就是看好電子股。
股票指數基金不是新鮮貨,而且都有信用交易的資格,依照前面的邏輯,看好台股又不能每天尋找投資標的,又怕做衍生性商品風險過高,那就用融資買ETF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