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大家有點昏頭,以為追尋社會正義或國家認同是最高價值標準,感謝陳水扁總統與民進黨諸君,清楚教育我們,回頭做生意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拍了部近代史的紀錄片,名叫《大國崛起》,介紹全球化發端之後,十二個曾經稱雄於世的國家。看著那些人口數少於台灣的荷蘭、葡萄牙,或者國內形勢一片大亂的德意志聯邦、法國,一一成為國際舞台舉足輕重的玩家。
中國想的是有為者亦若是也,台灣呢?我們在哪?還有機會嗎?
問問俾斯麥出現前的日耳曼人,席勒與歌德都寫過德意志只是虛幻的名詞而已。曾幾何時,這虛幻的名詞變成世界動亂的來源,卻又轉成品質的代名詞。台灣的現況並不比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那片土地差,怎會沒機會?
除了認同的混亂之外,台灣還在許多面向與這些大國是相同的,伊莉莎白一世以海盜建立英國的海上力量,最早來台開墾的漢人也是鄭芝龍這些海盜;荷蘭努力做生意,除了獨立戰爭勝西班牙之外,對外戰爭全敗,還兩度亡國,這跟台灣只有鄭成功勝荷蘭人的軍事史多麼相似。從這些現在令人稱羨的國家歷史看來,台灣完全有資格也躋身大國的行列,在這架構下,投資台股將是門好生意。
最有大國民風範的台胞就是台商企業家,展現企業國力最容易的地方就是股市。過去幾年大家有點昏頭,以為追尋社會正義或國家認同是最高價值標準,感謝陳水扁總統與民進黨諸君,清楚教育我們回頭做生意賺錢才是最重要的,那表示○八年誰當總統,都改變不了股市回到長多的趨勢。
到農曆春節前,重點都放在尋找○七年有股價倍增實力的股票,本周用消去法,先把好公司但沒機會漲兩倍的去掉,減輕搜尋的成本。
台塑四寶先拿掉,它們會持續印鈔票,可是股價上三位數的機率太低了,除非王老先生駕鶴西歸,接班人改變原來的持重態度,否則台塑、南亞、台化都只能長期持有賺股息的錢。
半導體製造廠也沒機會,從代工到DRAM都一樣。雖然很賺錢,但沒有遐想空間、沒法因超級利空創造額外獲利,結果就慢慢變成定存概念股。
金融股指望不大,經過○六年又重整又購併又倒閉,可是整體股價居然是漲的,○七年基本面好轉,但沒有倍增的仙丹妙藥,也是定存一族。
接著,哪些是標的呢?既然是大國要崛起,還怕沒股票買嗎?且聽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