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南部朋友對我很不諒解,因為我在最近的一本新書《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主張開放三通。
產業西進造成的高失業率的確是令社會痛苦的,但目前,三通與否與產業空洞化已沒有什麼大關聯了。
以高科技業——這一個我們努力要它們留在台灣的產業來說,下游的組裝廠,如筆記型電腦,既早已全盤出走到中國生產,要用不三通來擋,已擋無可擋;又如高階的晶圓製造留在台灣對廠商有利,也不必用不三通去擋,例如世界記憶體大廠日商爾必達,就寧願到台灣和力晶合蓋新廠而不到中國和中芯合作。這意味著以電子業來說,在不三通的前提下已大體完成兩岸比較利益的布局,三不三通影響都已不大。
台灣爭辯三通與否還牽涉了統獨立場:通以強化中國認同,不通以強化台獨認同。不過如果回顧過去,台灣和中國經貿發展最快的上世紀九○年代,也正是台灣獨立認同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從九○年代初期的一○%以下成長到末期逼近五○%。
九○年代台獨的成長,是民主化的結果,一旦民主化,人民有了自由思想、討論的空間,自然就從統一的教條中解放出來了,並不受兩岸密切往來什麼負面的壓抑。
如今雖還沒三通,兩岸往來的台灣人一年已經超過四百萬人次,獨立的認同仍維持上升,甚至對主張台獨的扁政府施政雖然失去信心,也不至於降低對台獨支持。
既然防止產業出走,和國民認同混淆的兩大理由都已不存在,因此我認為不三通的政策也就沒必要堅持。不過這一點也不表示我就如台北一些人一樣認同三通是台灣經濟成長惟一的救命仙丹,也因此台灣為了三通,處處必須遷就中國。
曾有位電子業大廠東亞總經理說:「不三通,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已消退殆盡了。」我笑著說:「那你們怎麼做到產品世界第一?」他才尷尬而黯然地說:「你知道我們是奔波得多辛苦?」
這段話意思有兩層:一、台灣的電子業如組裝業、晶圓代工,在不三通的前提下已做到世界第一,並無統派人士或業界所說嚴重喪失競爭力的事實;二、不三通的理由既不存在,沒理由讓廠商錢賺得這樣辛苦,否則長久下去對國家一定是有害處的。
過去台灣朝野在三通的議題上,面紅耳赤地爭論了十多年,如今爭論之初假設的前提早就時過境遷,雙方卻都還死守著舊思惟互相攻伐,很明顯的,是意識形態教條的堅持,取代了對現實狀況的探討,如今我在書中公開對對立雙方的觀點,都強烈地加以批評。一個新的觀點初初提出,遭遇嚴重誤解本來就在意料之中,仍然坦然提出,是認為無論如何,台灣愈早跳脫被意識形態教條主導的政策攻伐,而進入具體實務上的檢討愈好。
台灣爭辯三通與否還牽涉了統獨立場:通以強化中國認同,不通以強化台獨認同。不過如果回顧過去,台灣和中國經貿發展最快的上世紀九○年代,也正是台灣獨立認同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從九○年代初期的一○%以下成長到末期逼近五○%。
九○年代台獨的成長,是民主化的結果,一旦民主化,人民有了自由思想、討論的空間,自然就從統一的教條中解放出來了,並不受兩岸密切往來什麼負面的壓抑。
如今雖還沒三通,兩岸往來的台灣人一年已經超過四百萬人次,獨立的認同仍維持上升,甚至對主張台獨的扁政府施政雖然失去信心,也不至於降低對台獨支持。
既然防止產業出走,和國民認同混淆的兩大理由都已不存在,因此我認為不三通的政策也就沒必要堅持。不過這一點也不表示我就如台北一些人一樣認同三通是台灣經濟成長惟一的救命仙丹,也因此台灣為了三通,處處必須遷就中國。
曾有位電子業大廠東亞總經理說:「不三通,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已消退殆盡了。」我笑著說:「那你們怎麼做到產品世界第一?」他才尷尬而黯然地說:「你知道我們是奔波得多辛苦?」
這段話意思有兩層:一、台灣的電子業如組裝業、晶圓代工,在不三通的前提下已做到世界第一,並無統派人士或業界所說嚴重喪失競爭力的事實;二、不三通的理由既不存在,沒理由讓廠商錢賺得這樣辛苦,否則長久下去對國家一定是有害處的。
過去台灣朝野在三通的議題上,面紅耳赤地爭論了十多年,如今爭論之初假設的前提早就時過境遷,雙方卻都還死守著舊思惟互相攻伐,很明顯的,是意識形態教條的堅持,取代了對現實狀況的探討,如今我在書中公開對對立雙方的觀點,都強烈地加以批評。一個新的觀點初初提出,遭遇嚴重誤解本來就在意料之中,仍然坦然提出,是認為無論如何,台灣愈早跳脫被意識形態教條主導的政策攻伐,而進入具體實務上的檢討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