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落水狗非常容易;能讓一般投資人記得的好公司,如果這幾年沒出大問題,但股價又已沉寂許久的,就可以列入考慮。
這些賣掉公司的錢,除了幾個大股東買豪宅外,其他的又流回次級市場。股票變少,錢變多,是最明顯的多頭市場徵候。如果這樣還不增加持股比重,只能說你真的不愛財。
從年初到現在,一直提購併是特效藥。由於本地投資人身陷政治風潮,證券市場失去定價功能,台灣的投資銀行家太懶,資金氾濫且上市公司又便宜,居然還湊不出個案子,結果就是讓老外來賺這錢。
台灣企業獲利能力很好,但是風險貼水太高,所以平均本益比偏低。今年的購併還不算刺激,都是合意交易,價格只比市價高兩三成,本質上防禦性重於攻擊。例如鴻海吃普立爾,一個是補所缺光學的版圖,一個是在玩下去也沒多大前途的雞肋心態,當然不會漫天喊價。如果企業主積極性被調度起來,玩法就完全不同。
照道理講,購併潮應該發生在幾年前雞蛋水餃股滿市場的時候,可是台灣老闆都有阿扁打不倒的精神,辭典裡沒退場這字眼。最經典的是富邦銀行,拐了花旗出錢讓它度過難關,就沒下文了;金鼎證更有趣,自己做賠錢,有人出高價居然不賣,這邏輯太怪了。
好標的到處都是,何必單戀一枝花,這遊戲的關鍵在老闆心態,都還想奮發向上就沒搞頭了。
電子業興衰快,很多老闆都有多次創業的經驗,對這些新時代菁英而言,賣公司只不過是金額比較大的一筆買賣而已,考慮太多很難成局。當下看來,凱雷出價日月光每股三十九元似乎很大方,可是總價比五年前、十年前的市值低了許多;小散戶或許歡聲雷動,張老闆心裡可不見得痛快。
這模式,也就是上回說的「落難鳳凰」。挑潛力股難度高,對產業不熟悉做不到,可是揀落水狗容易多了。能讓一般投資人記得的好公司,如果這幾年沒出大問題,可是股價沉寂許久的,就可以列入考慮。如果,該公司老闆承認自己做不過郭台銘,那就更棒,被併路上最大的石頭移開了,只要願意跟別人談談,本益比都能提個兩三倍。
不要再妄想買七千點以下的股票了,再兩個月,就會有很多報告替我們說明為何明年就看萬點,別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