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藍海策略已經被坊間財經雜誌講到爛,但藍海策略除了用在公司營運外,更可以用在個人的生涯規畫,重點是你有沒有勇氣踏出那決定性的一步,去尋求另外一種價值的人生。
勇敢更換不同的工作陳叡立轉入網路成就國際團隊
因為全球化,「人才國際化」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各種國際人才不斷出現在你我身旁,但國內大多數人若未親身受到這些人的威脅,可能還認為「全球競爭」只不過是個概念而已,就算曾出國留學或工作的人也是如此。
曾在台灣IC研發大廠聯發科工作四年,現已成為Google一員的陳叡立,多年前就讀研究所時期,就曾到美國IBM的矽谷實驗室實習,儘管是在全球頂尖的電腦實驗室工作,但他當時並未感受到國際化的震撼,反而因認知落差過大而感到失望。
矽谷實習學到團隊合作
陳叡立表示,當初心裡頭認為矽谷的工程師一定都身懷絕技,沒想到實際接觸後才發現,原來他們還是有很多東西都不會,讓原本抱持學習心態赴美的他有些許難過。
儘管如此,陳叡立還是抱持著多看、多聽的態度去觀察矽谷人的生活。他很驚訝地發現,矽谷的工程師很重視生活的平衡,做事有條不紊,多數人都不特別突出,但大家卻非常重視團隊合作。
此外,在IBM實習的時候,陳叡立借住好友邱繼弘的親戚家,在他的帶領下,見識美國各式風俗民情,也開啟了眼界,「當時覺得自己很土,完全沒見過世面。」回國後,他開始積極參加各項創業及程式設計比賽,也從活動中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才,但他卻不知道,美國之行已在他心中深處埋下「成為國際人」的種子,並悄悄地成長茁壯。
返國後,陳叡立進入台灣頂尖的IC設計公司聯發科工作,一待四年,這期間他體會到台灣與美國企業的差別。
陳叡立表示,矽谷工程師多數人才能並不突出,但很重視團隊合作;遇到問題時,會不斷藉討論找解決之道,更重要的,IBM擁有許多資深工程師,幫助新進者解決問題,整體企業文化的根扎得很深。
「在IBM工作時,我還不了解對我以後有什麼幫助,」陳叡立說,後來他在聯發科時,就發現確實有幫助。由於聯發科對於發展大型的軟體系統經驗較少,於是他就先幫忙弄了一個能夠每天自動測試軟體的系統,「結果大家都覺得驚豔,因為以前從沒看過有人這樣做,但是在IBM這種系統其實很常見。」
相較下,陳叡立覺得在聯發科工作時,雖然深受老闆器重,卻總覺得自己很「虛」;在這四年裡面,自己的成長很有限,而且他觀察到台灣的IC工程師平均的年資只有三年,對照起IBM有許多工程師可以說是寫了一輩子的程式,他不禁要問:「資深的工作人員到底跑到哪了?」
陳叡立認為,台灣高科技公司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讓員工學習成長的環境,及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
眼光放遠 格局自然大
「合作很重要,但找到一個優秀的團隊更重要。」陳叡立說,就讀研究所時,他聽了黃肇雄教授(目前身兼訊連科技董事長)的建議,創立一家網路搜尋引擎的公司,從編寫程式、架伺服器以及尋找外包美術設計全都一手包辦。
原本陳叡立以為自己可以搞定所有事情,卻差點把自己累垮,此時他才體認到擁有優秀團隊的重要性。
在自認發展性有限情況下,陳叡立離開舊東家並接受Google面試,成為台灣公司第三位錄取的工程師。
儘管加入Google時間不長,但他卻快速累積國際視野,Google所有員工都能藉內部資訊交流郵件(mailing list),隨時可以看到所有同事間的討論事項,而且即使所處國家不同,大家都可以一起做一個專案。「在這種環境中,你可以很容易知道現在日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中國市場發生了什麼事情,美國和歐洲的競爭者打算如何跟我們競爭。這在我以前待過的公司都是不曾見過的。」
「世界不是只有你身旁的那些人,」陳叡立說,台灣很多年輕人都是看身邊的人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沒有把眼光放遠,格局就不夠大,他加入谷歌後,「谷歌全世界的員工都是非常厲害的角色,至少都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經驗,即使我人在台灣,也可以與一群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夥伴互相砥礪,把工作完成,那種感覺真的是非常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