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股市又向上翻動了,這是台股投資者在一片政治紛擾中最大欣喜的禮物。二○○六年九月四日香港恆生指數一七五一三‧八八點,創六年來新高,明顯說明美國Fed停止升息後,國際投機流動資金部分進入美國十年債市場(十年債殖利率從五‧二五%下降到四‧七二%),部分資金積極流向亞洲,只要台灣政治紛擾暫告一段落,在台掛牌公司半年報公布的優異成績及產業循環進入第三季旺季之下,台股成為繼香港國際流動資金操作重心機會相當高。當下投資者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自己熟悉的感情,面對熟悉的產業和公司,絕對要逆轉思緒,以公司「經營數字」為惟一投資思考,用「無情心念」面對「殘酷股市」,這會是這波台股底部翻揚最重要的勝負關鍵。
一九三二年葛拉漢(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七六年,股神巴菲特老師,當代股市價值投資鼻祖)在美國富比士雜誌發表三篇有關金融道德的文章為投資人的利益發聲,指責公司管理階層不但占了投資人的便宜,更為了私利將股東福利遠拋在腦後,那時美國剛經歷一九二九年至三○年經濟大蕭條,葛拉漢的論述充滿道德勇氣,也因此開啟了他傑出的成就,而備受推崇為後人景仰。葛拉漢非常在意的認為經營者對公司股價過高或過低要有絕對的認知,也有義務保護股東免受市值下跌的損失,在經營者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要盡可能讓股東知道公司價值的真實性,如果發現公司未來可能嚴重虧損,絕對要以嚴肅且持平的態度保障股東權益,讓股東免受盈餘減少後資產虧損。股票投資最終目的在追尋企業成長,或等待企業價值嚴重低估時所帶來的利潤,而非要與企業永續長存。從美國企業史發展觀察,投資者進入股市必須無情,才能永續投資生命。二○○三年由麥肯錫顧問公司的佛斯特(Richard Foster)及凱普藍(Sarah Kaplan)兩位學者合著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一書中提到:一九一七年美國《富比士》雜誌第一次提出美國前一百大企業名單,一九八七年這份前一百大企業的原始名單再版,發現當中的六十一家企業已經銷聲匿跡,剩下的三十九家企業中,只有十八家仍留在百大企業名單中,而這十八家從一九一七到八七年之間,為投資人所賺得的長期投資報酬率比整個市場還低二○%。再觀察美國 S&P 500(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大企業,一九五七年 S&P 500 家成分股到九七年只剩七十四家仍留在五百大企業名單中,而這七十四家也僅有十二家在一九五七年至九八年的表現超越S&P500指數的績效,真是令人不勝唏噓。再回頭看台灣情況亦然,二十八年來二八三位青年創業楷模,雖然有四十七位成為產業全球前三大,但也有七十四位的企業已倒閉、跳票、重整。企業既不必然長存,投資者就應以「無情」替代「惜情」,投資生命才能永續。《創造性破壞》一書明顯點出:永遠超越市場績效的黃金企業,根本就是海市蜃樓、神話故事。投資者思惟必須大轉變去對應市場不連續本質,造成企業無法持續長青的內容。積極尋找「市場攻擊者」鑽出縫隙的機會。從這樣思惟出發,長期投資觀念必須顛覆,為何長期投資ㄧ定要以「時間」定義?時間代表「惜情」,為何不以「經營數字」配合「報酬率」來定義?
企業經營者以追求永續經營、邁向百年企業為目標,大家都認同,但企業能否按照經營者理念奮進、站在永續長存的制高點上,歷史沒有提供答案。對一位外部投資者而言,不必拿有限的生命對企業存續做賭注,捨「惜情」取「無情」投資應該成為思考重點。
尤其台灣企業經營,成就價值大多來自國際品牌灌注,與島外市場縱深,受不連續的變局影響特別大,成就與衰敗往往一瞬間塵埃落定。對經營不如預期的企業要割捨、對無法適應不連續變動的企業要割捨,投資者不該選擇正力求生存的企業,應努力尋找達爾文所言「優勝劣敗」下的勝者。
投資者面對○六年第四季及○七年來春作戰,我給的誠懇忠告是:一、在失敗中找尋自己、在失敗中調整自己、在失敗中了解自己、在失敗中認識自己,沒有人會永遠不敗,最重要的是要確認為何犯錯、為何失敗。二、面對投資挫折可以難過、可以痛哭,但千萬不要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