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有最具競爭力的製造廠,最靈活的企業策略,還有政治風險折價最高的市場。競爭力累積很難,可是問題解決很快,這就是台股超額利潤所在。投資人該有自己的品牌觀,不然就應了B牌老闆說「台灣人不懂品牌」。
品牌之術如何運用到獲利?這遊戲絕對沒有客觀存在這回事,演出者與旁觀者共同決定牌子到底存不存在,不是自己說了算。
投資人認為台股最有品牌價值的是鴻海,傳說被它看上的標的都要先漲一波,等到真的併進去了,再漲一段。
反之,聯電就是很糟的牌子,它買的公司一曝光,大概就是頭部確立,六月買的大同,八月買的茂德,產業有異,下場一樣慘。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被鴻海吸收購併的,股票本益比從市場的十幾倍立刻提高到二十倍,股價當然漲。不合併而經營權移轉成為轉投資公司的,因為有轉虧為盈的神奇本事,股價漲幅更是以十倍數計算。幾次下來,市場自然給鴻海購併題材很好的評價,這種給人信賴的感覺,才是品牌價值。
作為對照組的聯電,在資本市場也很活躍,但除了讓人感覺掛錯類股外,過去案例並未彰顯其經營能力卓越之處,更別提對股東的回報。以前併矽統,今年插旗大同與茂德,去年趁火打劫吃瑞智,都只見精明不見格局。
如果是聯電金控的投資銀行部門或私募基金做這些舉動,那就太了不起,可惜出手是晶圓代工的聯電,未免角色錯亂,所以是定位不清楚的品牌樣板。
用廣告打出來的品牌與口碑傳的又不一樣,例如每次被選為世界最有牌子價值的可口可樂,同時也是全球行銷費用最高的企業。如果哪年廣告少作,它還會是第一品牌嗎?
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公司的豐田,沒拿過廣告比賽大獎,行銷費用也比不上通用或福特,為什麼消費者還買?如果有家企業告訴我們,它要作品牌,它要投多少錢在行銷上,但是沒講產品的競爭力所在,提不出核心價值,除了空手默默祝福之外,找不出更好的因應之道。
「台灣股市」作為一個品牌,價值在哪?最有競爭力的製造廠,最靈活的企業策略,還有政治風險折價最高的市場。競爭力累積很難,可是問題解決很快,這就是台股超額利潤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