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到某一個程度總會碰到一些瓶頸,可能是勞力、土地,也可能是技術或資金,當遇到這些瓶頸時,若無法克服,則某些產業便不易繼續生存下去,面臨出走或轉型的抉擇。
各項發展的瓶頸中,尤其以勞工的問題最為敏感與重要。因為土地、技術及資金等生產要素,基本上供需的不平衡與變化,頂多就是影響這些生產要素的價格,間接影響擁有這些生產要素者的財富高低;但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則影響的不但是許多個人賴以為生的薪資水準,更往往是就業機會的有無,也就是失業及其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今年七月底WTO杜哈回合談判宣告破裂,努力了五年的談判進入無限期停擺狀態。在諸多爭議中,其實各國勞工面臨全球化所帶來的失業壓力,正是主要的原因。
「真正的」全球化應是建立在公平互惠的基礎上。但WTO的談判卻令人有強國霸權主導的疑慮,而當這些疑慮高升至某一程度而仍無解,終於導致談判的破裂。以杜哈回合談判主軸的農產品為例,開發中國家希望大量增加對歐美農產品的輸出,因此希望歐美減少對其自產農產品的補貼,但是美國在談判過程中,對原本存在的巨額農業補貼卻不肯有些微讓步,不但讓開發中國家極為不滿,甚至因為美國反而要求歐盟降低農產品關稅,因此亦引起歐盟的不快。
農業的例子,凸顯的其實就是就業問題的考量。全球貿易快速自由化的過程中,農業人口就業問題一直是各國最無法解決的困難。以台灣而言,農業產值雖僅占全台灣GDP不到二%,但農業、農產品在加入WTO後面臨的衝擊,也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農業之外,台灣這幾年來越來越嚴重的「高教育,高失業」更是一大勞動市場的失衡現象。
常聽到企業界找不到人,但也常看到許多人找不到事。今年大學聯招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幾,但大學生的失業率卻不減反增。另外,台灣近年來的白領階級外勞已持續增加中,許多高科技產業、資訊業、顧問業,均因為對國際語言、高科技技術的需求,因而聘請歐美留學之後的專業外國勞工。目前雖未直接感受到台灣專業人員被取代的威脅,但這威脅事實上是存在且繼續增加。
那麼,難道我們應該限制這些「專業外勞」的聘雇嗎?當然不是,甚至其實應進一步法令鬆綁,使得人才、勞力,不會成為企業在台發展的限制與瓶頸,但如何同步提升台灣自己所培養出來的高水準人才,使他們能成為企業所樂用,亦是迫切的問題。
台灣藍領階級的外勞政策實施至今,已發現太多問題。許多產業面臨勞工不足的窘境,不論是外勞配額不夠、申請限制太嚴,或是工資偏高,皆常是逼著台灣企業在生存壓力下出走的原因。
白領外勞必須引進,但他們帶給台灣白領階級的威脅亦必須正視,盼望政府能面對問題,盡快思索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