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共和黨陣營內的保守派人士終於按耐不住,出言抨擊布希的中東政策。先前大選白熱化時期,這群以William Buckley為代表的保守派人士儘管已經不爽很久了,但是擔心萬一因而衝擊布希的選情,成為千古罪人,因而隱忍不發,直到布希穩坐大位,這才放膽直言。
這其中看起來有些詭異。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出發點雖然不同,卻都反對布希的伊拉克政策;而布希還能算是保守派嗎?
其實就我觀察,布希應該屬於新保守派(US Neoconservatives)。與保守派獨善其身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自外於地球不同之處在於,新保守派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朝哪裡改?當然是朝對其有利的方向改。
基於此,新保守派會要求其他國家支持美國。再者,要求其他國家推行民主制度。就算不支持美國,至少同為民主國家比較好溝通;也因為除了美國,其他的民主國家都不會主動與民主國家打仗。
自兩次世界大戰後,以及接下來的韓戰、越戰,都讓美國吃足苦頭,外交政策也愈加傾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孤立主義。但是雷根破壞了這項傳統,在美蘇冷戰期間進行軍事競賽,積極拉開與蘇聯軍事實力的差距。
雷根與蘇聯總理戈巴契夫會面時,老戈提議美國放棄星戰計畫,蘇聯就接受更進一步的裁減核武條件。雷根盤算後強硬拒絕,逼使蘇聯不得不加強軍備擴張,卻也因而露出敗象,進而因經濟破敗,導致蘇聯解體。
雷根的強勢作為及其結果,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思惟模式,認為或許可以改變歷史、改變局勢。這才是新保守派的核心宗旨。
九一一事件提供布希重新思考新保守派作風的機會,阿富汗成為其祭旗的對象。當時因阿富汗與九一一事件有直接牽連,而且動亂頻仍;在世人皆曰可打下,美國出兵並未招致西方國家太多的責難。可是布希想趁勝追擊,續攤伊拉克時,主要國家的想法便出現分歧,尤其是歐陸國家更強烈反對。
新保守派還有一大特色,就是非常非常支持以色列;因為對新保守派而言,以色列是其概念的投射。包括:一、以色列處於十分不民主的中東地區,所以代表民主主義的希望及灘頭堡。二、以色列不會為了是否動武而困擾——遇有邊境紛爭,肯定是先開火再說。
新保守派認為,九一一肇因於,部分中東激進分子不滿自己國家的政府壓抑人民,而西方國家不但不譴責,還與之密切交往,更讓中東政府漠視國內改革;各地的不滿人士認為,本國政府勾結西方國家欺負人民,而美國以世界老大哥自居,他們便將這股怨氣發洩在美國身上。
因此新保守派認為,過去的不干涉他國政策,反而讓他國人民以美國為抗議對象;所以不是不作為就能置身事外。既然如此,乾脆大幹一場。所以不管伊拉克有沒有WMD(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布希都要用兵。而攻打伊拉克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石油的說法,也太簡化新保守派的戰略觀點,甚至是個笑話;美國想要石油,多印鈔票就成了,這比出兵伊國容易多了,而且海珊也很樂意賣石油換美元。
美國每打一地,南斯拉夫也好,阿富汗也罷,以及即將搞定的伊拉克,都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政府,好確保該地區或該國未來能與美國有相同的價值觀,不再成為日後的亂源。
不論是否同意布希攻打伊拉克,都不能否認,阿富汗及伊拉克已在美國掌握中,逐步向民主國家的道路邁進;這麼一來,中東最大的國家伊朗,立場便顯得彆扭,對西方國家的態度也軟化許多。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布希確實把過去糾結難解的中東問題,理出個頭緒,並可望將之推向和平之途。
布希另一個好運道是,與以色列長期對峙的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近日過世了。部分了解中東情勢的人認為,阿拉法特根本不可能與以色列和談,過去雖曾被迫簽和約,但後來也毀約在案。
由於在組織內的權力不夠穩固,巴勒斯坦建國之路又阻礙重重,所以阿拉法特需要衝突的局面,以名正言順地掌控武力,進而保障其權位。西方國家也因阿拉法特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象徵人物,不能推翻他,更不能暗殺他,所以中東情勢便僵在那裡。
布希獲得連任後,阿拉法特又大限已至,其繼任者立場較為中立,中東僵局或許有可能突破。再來,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下台一鞠躬;老鮑屬中間派,繼任者萊斯女士則是標準的新保守派。
很多人認為,一位黑人女性怎麼會為保守派效力?萊斯出身自美國深南地區(Deep-South)阿拉巴馬州,早先當地種族歧視相當嚴重,黑人不能與白人同乘公車、同進餐廳、共用廁所;所以很多人無法理解萊斯竟然成為布希的主將。
其實新保守派最終仍是為了自身利益,但會以積極的方式,進行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如對伊拉克的立場,但新保守派成員中,如猶太人、黑人、少數民族等,過去飽受不公平待遇,因為受到他人幫助而翻身;現在有能力了,也以自己的觀點去作認為對的事,去解救他們認為需要被解救的人。
先前布希表示,會以任何方式幫助台灣,這是他的本意,但後來被外交部長出面糾正。美國外交部一向偏中國,自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一直如此。萊斯來自國安局,現在出任國務卿,其地位將凌駕外交部之上。
布希真正的親信不是鮑威爾,而是國防部長倫斯斐,亦為典型的新保守派。國防部基於戰略考量,向來親台,或是防止中國坐大;加上台灣亦是民主國家,所以布希第二任期內,政策上可能較會偏向台灣。
至於中國方面,其實也較親布希,因布希在反恐及北韓議題上,都需要中國支持,雙方可以互取所需;如布希倡議六國會談解決北韓問題。凱瑞則建議美國、北韓雙邊對話,將中國撇在一旁,也讓中國不爽,擔心萬一凱瑞上台,將減少可運用的籌碼。
美國內閣人事調整後會偏向台灣或中國,目前還看不出來,但是布希肯定會更加聚焦兩岸。前總統柯林頓不懂也不願面對兩岸事務,任由外交部門擅權;先是強調人權,惹惱了中國;又為了安撫中國而打壓台灣,又搞毛了台灣,讓兩岸關係嚴重惡化。布希介入兩岸事務甚深,有機會取得台海雙方的信任,進而促成兩邊進一步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