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認為,學生在校專心求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學校和社會是兩個截然分開的地方。但現在的學生經由網路、媒體,可以廣泛地接觸到企業,有的打工,有的做企業研究計畫,有的組團參加創意競賽,甚至有的學生作股票。
一般人認為,學生在校專心求學,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學校和社會是兩個截然分開的地方。但現在的學生經由網路、媒體,可以廣泛地接觸到企業,有的打工,有的做企業研究計畫,有的組團參加創意競賽,甚至有的學生作股票。
幾年前,我回交通大學演講,就有學生問,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產業已在走下坡,我們修DRAM的課程做什麼?這讓我感覺到,現在的學生很關心是否能學以致用、積極有效地選擇學習的項目。
大學四年,通常大一、大二是基本課程,大三、大四則是主修的專業學分,如果企業與學校能夠相互配合,讓學生的專業課程能夠切合將來的工作需求,將來進入職場時,已先具備了所需的專業知識,將可以大幅縮短進入企業後職前訓練的時間,加快其學習時程,可以讓新進工程師提早一、二年升任主管職位。
如果不用心挑選主修的課程,等就業一、二年後,你就會驚覺同學已經當上你的主管了。另外,研究生可以先選擇將來要加入的公司,並鑽研公司需要的題目,正好可以學業與事業同步進行。
這就好像接力賽的接棒動作,接棒者先有一個適時的預跑,然後做一個完美的接棒。舊觀念中,交棒是兩段式靜態的動作,而新觀念交棒是動態走位、連貫的動作;舊觀念是走一步算一步看一步,新觀念是有前瞻性,看遠一點,大步前進。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大學時代就很關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很注重性向測驗的結果及分析,注重師長及同學對我的看法,多方接觸了解將來可能工作項目的內容,經由綜合判斷,我較適合搞經濟、管理與業務,後來我順著這條路,一點都沒浪費時間。
小時候我的數學不錯,當時我希望自己成為數學家,但是進了大學念微積分後,我發現自己只是數學能力好,但並不是真的有興趣,就改變了志向。從另一角度來看,發現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後,還得問自己的能力夠不夠,如果能力不夠,最好把該項目當成副專長或是嗜好,否則花了時間投入,卻成效不彰。
我覺得,及早為自己定出事業方向並做好準備,成就必然傑出。但大部分人都抱著騎驢找馬的態度,走一步看一步,很多學生畢業後,還不清楚到底是要工作還是繼續讀書,不專心在職場打拚,稍碰到挫折就想回學校去念書,念書以後又想回到職場做事,一變再變,時間都耽誤了。
我大學畢業時,決定先工作,看看職場上對知識及能力的需求為何,再決定要不要回到學校培養能力,由於方向確定,我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展開終生學習。
許多傑出的企業家像比爾蓋茲(Bill Gates)、麥可戴爾(Michael Dell),很早就開始他們有興趣的工作,甚至為了事業放棄學業。及早確定方向,累積經驗,快速學習,是科技事業成功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