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在華爾街流行一本書——《Mr. China》(中國先生),身為台灣人眼中的「Mr. Taiwan」,我當然要了解書裡都講些什麼。
可是在中國待了十多年,Clissold所投資的案子幾乎每件都出過狀況。由於是直接投資,所以都買一些看似有潛力的工廠;可是沒多久就發現,工廠旁邊也設立生產相同產品的工廠。當時只開放合資企業讓外資入股,可是中資代表素質不佳,不是抄襲仿造產品,就是大剌剌地挪用合資企業的資金。
更誇張的是,當企業經營不善,外資不想玩了還不能清算,只能放棄股權。同時中方提供入股的資產,竟然不在中資企業的名下,出了問題,外資也求償無門。搞到最後,外資竟然落到一場空的地步。
就算勉強經營得下去的合資企業,員工帶著業務機密落跑,或是上級政策不當干預經營決策等事例,更是層出不窮。所以Clissold投資中國產業的十年經驗,是一投資就出狀況,一出狀況就要花時間處理,甚至還因此遭到員工綁架。
Clissold的經驗並不是特例,基本上可視為投資中國的縮影。當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外資認為,與中資企業合組合資公司,是進入中國市場最快的方式;但是新公司成立後,便陸續浮現Clissold碰到的問題。因為中資企業的資產老舊,員工也存有公家機關雇員的心態;在這種結構下,怎麼可能會有好績效。後期才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不管是台資還是外資,通通都避中資唯恐不及,而以獨資型態經營。
外資的想法是,設立一家新的獨資企業,就可以避開合資對象是否有商業道德的問題;然而就算是本質良善的中方經理人,在共產黨五十年的統治下,這些「好人」根本不知道何謂「商業道德」。同時,獨資企業也不必擔心接受規格不合的老舊資產,當作合資的股本。
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次第接班後,對中國經濟發展策略也有不同的想法,方向雖然正確,但是國企的呆帳則成為難解的問題。尤其在鼓勵私人企業出頭後,更加凸顯國企呆帳的嚴重性。
Clissold先前的經驗,代表中國政府在制度上,並未積極立法保障合資企業的兩造,只要中資方面想搞鬼,外資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要撤資認栽,或是以獨資型態捲土重來。中國政府的態度看似在包庇中資,結果卻傷害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時程。
過去五十年,中國進行的投資幾乎全數作廢,加上國企呆帳不可能償還,公司的抵押品也沒什麼價值可言,也難怪外資了解實情後,多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台灣也沒有太多值得驕傲之處,因為過去也有類似的狀況,只是程度不像中國那般離譜。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購併)的機會很少。
在台灣,幾乎任何產業都存在過度競爭的情形,而過度競爭即代表產業達不到合理的投資回報率;在正常的環境下,這表示有很多收購的機會。我們要檢討的是,為什麼台灣的M&A機會如此少?是經營者的因素?員工的素質?產業的特性?還是政府法令規章的限制?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先前Clissold所碰到的狀況,兩家公司不信任彼此的財務報表;可能是自己隱藏了某些帳目、負債或不良資產等,以致懷疑對方也幹了相同的勾當。其次,害怕對方公司的主要資產及重要人員,在合併後便跳槽離開,也增加不少難以規避的交易風險。
由於存在著信任危機,合併案便作不成,或是合併成本大增;而合併不成,整個產業的投資回報率便長期壓低,企業規模難以壯大,就不容易進軍國際舞台。
儘管台灣中小企業的活力十足,台灣經濟的彈性夠大,當整體經濟處於成長趨勢時,對中小企業有利,也有成長的機會;然而一旦經濟走下坡,中小企業過冬的本錢較弱,經濟體受到的衝擊也深。所以台灣應該還是要發展成一個夠成熟、穩定成長的大型企業環境。
一個正常合理的經濟環境,應該是新公司要容易成立,公司容易進行合併,成熟老化的公司容易退出市場,以及出了問題、無以為繼的企業,也要容易進行破產倒閉程序。而台灣目前的狀況,只有成立新公司還算容易,合併及清算、破產倒閉,則是難上加難,未來在這兩部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這種情形,主要牽涉到會計制度及公司治理,如果這兩點都作得到,那麼國家便不需要所謂的產業政策,因為經濟有自動調整的機制,經濟自然會往最有效率的方向發展;而其間有發展的落差,便藉由成立、合併、關門做為調節閥。
在台灣要創立一番事業,多數人都會成立新公司,而不會去買一家現成的公司,再予以改造重組。台灣雖然不像中國有那麼多老舊、無效率且偏遠的企業,但是畢竟台灣仍有不少老公司存在。這些資深企業的營運效益不彰,又不賺錢,存在的唯一目的,似乎只剩下延續歷史而已了。如果只知一味新設公司,而不管老公司的去處,台灣終將「公司」滿為患,一大堆沒有實際營運或經營價值的公司,充斥在台灣經濟體中,占據有限的資源,資產閒置,人員也無法再升級利用。
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是台灣獨有,整個亞洲幾乎都不罕見。這主要是法規制度,以及「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文化因素造成的。而且M&A也不是說做就做得到;這些年台灣金融機構雖有不少M&A的案例,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法規的配合,同時還要積極培養會計、法律及投資銀行等專業顧問。
Clissold當初所管理的基金仍然存在,但是他老兄已經離開了。十多年的中國經驗,Clissold最大的感觸是,一邊是最最先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另一邊則是被最最保守反動的共產主義幽靈所附身的古老民族,好一幅超現實的畫面。當他向華爾街的老闆們報告,所投資入股的公司錢被A了、技術被偷了、客戶被搶了,甚至自己被員工綁架了,那群身經百戰的華爾街精英們,抓破頭也想像不出那是什麼狀況。
雖然這些都是十年前的事,但是現在的問題仍然不小。中國在低階產業所向無敵,但是再往上發展,立即碰到瓶頸,想要更上層樓,恐怕非得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產業觀念大躍進」不可,徹底從行政、法規、文化翻新才成。而台灣下一輪的制勝關鍵,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谷月涵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曾經擔任美林證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現為月涵投顧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