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了,一篇又一篇附著很多數字、圖表的報告,
就想告訴我們看日曆就知道的事:淡季來了。
預期心理被整合到悲觀那一頭了。
說到能見度不佳,就想起郭台銘先生說的:三個月以後的事,誰知道呢?
他的原意是提醒鴻海的同仁要兢兢業業,現在的好,不表示以後就是太平日子。當然,投資人都知道,這個原則適用在其他電子產業身上。受人尊重的張忠謀董事長,曾經幾次要用燕子的比喻,告訴我們他對景氣的預測。好像燕子不是凍死了,就是稻穀熟了,它還躲在窩裡不見蹤跡。終究,過去幾年的經濟衰退,只有像郭台銘那樣小心謹慎的態度,才能熬過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人禍。
形容淡季常會用:五窮、六絕、七上吊,不用細講,就知道這幾個月有多慘。因為聖誕節、農曆春節的銷售旺季還沒到,日本、大陸剛過完黃金週的長假,歐洲、美國那些西方人正準備七、八月去放暑假,所以搞設計生產的我們,就只能閒閒等死。
拔河
投資行為在理性、非理性間搖擺
反過來,有淡季就會有旺季,到了旺季又是另一番景象,換成客戶追著工廠要貨。因為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在作投資分析的時候,才會進行與去年同期比較,這樣才能把季節性因素去除,更公正地看出公司營運的成果。台灣投資人比較嚴苛,不光看年成長,往往還要求每季、每月要成長、要創新高。到了淡季,還能符合這些條件的企業,當然就少囉。
投資行為在理性、非理性間搖擺
反過來,有淡季就會有旺季,到了旺季又是另一番景象,換成客戶追著工廠要貨。因為有這樣的循環現象,在作投資分析的時候,才會進行與去年同期比較,這樣才能把季節性因素去除,更公正地看出公司營運的成果。台灣投資人比較嚴苛,不光看年成長,往往還要求每季、每月要成長、要創新高。到了淡季,還能符合這些條件的企業,當然就少囉。
但是投資這個行為又不是那麼樣的線性思考,包含很多的主觀,以至於不是純然的理性。很重要的一個特性是預期心理,投資人不僅事先猜阿扁總統在五月二十日會說什麼話、北京對這些言詞會有什麼反應?同時也對各種商品的價格進行同樣的猜謎活動,特別在法人機構很多的市場,這些專家沒事就要寫報告,就是要預測公司的營運變化、股價可能走勢等等。市場行為就成了:預測、比較、修正的循環中。
好啦,都要六月了,大家都知道狀況可能不太好,一篇又一篇附著很多數字、圖表,而且可能是用英文寫的報告,就想告訴我們看日曆就知道的事:淡季來了。預期心理被整合到悲觀那一頭了。萬一,萬一有的東西該跌價沒有跌怎麼辦?有的公司居然還營收創新高怎麼辦?
今年的淡季,還碰上葛林斯班威脅要調高利息、溫家寶要宏觀調控大陸經濟及恐怖攻擊造成油價大漲三個重大利空,影響所及,道瓊工業指數跌破萬點這個具象徵意義的價位,所有的股市都從第一季高點回檔。而且除了原油價格之外,幾乎所有的工業原料都回跌了將近四成。可以說,投資市場也同步進入淡季。
我的觀察是:價格修正已近尾聲,開始有東西要漲價了。只要一有東西漲,股價就會跟著回升。沒看過其他報告這麼說?當然,他們一個月前才告訴我們:美元長期看貶,人民幣、日圓、台幣都要升值才行。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