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談到溝通的藝術,這次我想再進一步談談,溝通最重要的是要尋求共識的基礎。
他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會跟他講要裝一支新電話,是因為希望增加一條線,使用起來會較方便,但兒子想到的卻是費用誰支付的問題,而我根本沒想到這點。最後,當然電話還是裝了,而且帳單還是老爸埋單。
更早以前,我在新竹空軍機場服役,擔任行政官時,也有類似的經驗。當時我的單位裡有一位常士班畢業的上士,很皮、會耍賴,做錯事時,還會下跪講超級噁心的話求饒。有一次,他跟我報告說,隊上兄弟做工很辛苦,希望能夠買汽水給他們喝,但我覺得沒有必要,就跟他說不准。
後來,我抽空到工地看一下,結果差點昏倒,因為他們全部都在喝啤酒,我很生氣,大罵這位士官,結果他說:「你是說不准買汽水,又沒有說不可以喝啤酒!」
同樣地,我覺得這次有關公民投票的討論,已完全失去章法及方向,是一次朝野溝通最不良的示範。例如,為什麼要公投?該怎麼投?投完之後會怎麼樣?大家完全不了解,結果一方拚命鼓動,另一方則卯勁杯葛,雙方只會吵違不違法的問題,顯然完全沒有切中問題核心。
有關兩個公投的題目,雖然很多人認為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甚至要公投辯論還擔心找不到反方,但我卻覺得還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像「是否贊成政府增加購置反飛彈裝置」的陳述,如果答案是不贊成,那政府不買「反飛彈」裝置,會不會買「飛彈」呢?就像不能喝汽水,那是不是可以喝啤酒呢?
同時,反飛彈的經費到底是要增加多少預算,才能具有真正防禦力量?更進一步,台灣現在到底已部署了多少、是不是已足夠了?大家也不清楚,說不定原來已部署太多,應該刪除部分也很難講;還有,如果增加了反飛彈經費,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在老人年金或其他的福利政策,或是影響到國家的教育支出等等,這些問題完全都不了解,只看到一方想公投,另一方不想公投,看了實在令人不知是否該去投。
所有事情都不脫情、理、法三個範疇,但是我們的政治人物很少講「理」,只在「情」上亂掰歪「理」,讓大家無所適從,造成政治人物與民眾越離越遠,所以我覺得這是溝通的最壞示範。
良好的溝通,要建立在共識基礎上,若沒有共識的基礎,再怎麼溝都不會通;而要建立共識,一定要想辦法先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考量,兼顧彼此的想法,有耐性的異中求同,一步一步的建立。有了共識後還得進一步建立默契,有了良好的默契,整個團隊才會有效率。
就像美國職籃NBA的比賽一樣,如果我們把五個來自不同隊的明星球員加起來,也打不贏一個已經擁有良好默契的球隊,因為若缺乏默契,再好的團隊都無法作高效率傑出的表現。(本文轉載自375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