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期待台灣出現「惡意購併」 P.20

期待台灣出現「惡意購併」 P.20

台灣金融股最近交投熱絡,而從金融股的基本經營環境看來,與美國十多年前的景況十分類似。

美國在一九八七年發生儲貸銀行危機,所謂儲貸銀行,與台灣地方基層的信用合作社差不多,只是規模比信合社稍大些;然而同樣的問題是,承作過多的房地產相關貸款而出事。不過,雙方發生危機的性質還是不太一樣。

在證券化商品發明之前,儲貸銀行是有多少存款才能做多少的房地產貸款;可是貸款證券化後,儲貸銀行將手上的貸款包裝成金融證券商品出售給投資銀行,收回資金,再投入新的房貸業務;一時之間,貸款規模好像可以無限量地擴充,讓多數儲貸銀行趨之若鶩。

房貸證券化起初確實讓儲貸銀行賺不少錢,因為一塊錢的存款可以翻好幾番,儲貸銀行的收入增加,獲利水漲船高,槓桿報酬高到難以想像。當時由於房地產貸款證券化相當盛行,證券化商品拿到華爾街可以募集新的資金,房貸資金來源突然增加,頓時大量錢潮湧進房地產市場,房市也因而受惠,價格大幅膨脹。

另方面,七九年二次石油危機引發通貨膨脹,至八○年代,仍處於高通膨時期,實體資產保值能力大增,也刺激房市蓬勃到接近投機的階段。當然貸款新通路打開,對市場也有火上加油的作用,尤以德州最熾烈。到了八七年,美國的貨幣政策開始對準高通膨,利率拉得奇高,儲貸銀行無法繼續獲得融資貸款,便陸續發生危機。

至於台灣,雖然房地產及相關貸款不能證券化,但是九○年代初期增加了十六家新銀行,因為貸款對象不好找,而房地產市場好像有無限的需求,有多少便貸多少,成為新銀行資金的最佳去化管道。

美國銀行呆帳問題自八七年爆發,到八八、八九年最嚴重時期,倒了很多銀行,RTC (資產重整)機制也在這段時間啟動;到了九一年,多數銀行已經虧損得一塌糊塗;而銀行為了打銷呆帳緊縮放款,經濟也受到波及而萎縮。正如整個亞洲自九七年開始的金融風暴一般,倒了很多銀行,沒倒的也慘兮兮;台灣算是情況最輕微的,泰國、韓國、日本的金融機構則可說是慘不忍睹。

二○○一年,美國經濟再度衰退,台灣景氣也跟著下滑;對銀行業者來說,前有房地產泡沫而產生的呆帳,後有不景氣的衝擊,因此被迫大打呆帳,重新注資增加股本,好再重新出發,然後隨著景氣自然復甦而成長。

十年前美國的經驗是,當情況逐漸穩定下來之,銀行合併的速度突然加快。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銀行經過連串的利空後,股價都相當低,因為當時不知道銀行還有多少的隱藏呆帳,所以沒人敢碰。其次是政府政策先前對銀行營業項目有諸多限制,這與台灣的情況一樣,認為銀行要嚴加管束,不能讓存款客戶賠錢;但是過多的束縛讓銀行賠了大錢,不但跟著賠上經濟成長,政府也收不到銀行業的稅金,於是決定大手筆開放銀行的業務範圍。

當年美國銀行業的業務限制有兩方面,一是地理上的限制,未經核可,銀行不能跨州營業;二是業務內容的限制,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及證券商的業務涇渭分明;後來禁令取消,銀行可以買跨州的銀行,業務也可以相互合併,演出令人眼花撩亂的購併戲碼。

至於第三個原因,就必須先談兩位深具野心的銀行家。第一位是 Hugh McColl,原本是北卡羅萊納國家銀行( North Carolina National Bank,NCNB )的老闆,一直想要擴大業務規模,等到跨州限制取消後,便一路收購南方的銀行。

當時雖然取消跨州的經營限制,但是仍存在區域的限制,即劃分為南部、西部、東北部等區塊,主要是因為紐約的銀行規模普遍較大,為了避免區域銀行遭到紐約客染指,才設下這樣的限制,希望至少能爭取一段緩衝時間,讓區域銀行來得及長大。

八○年代末期,McColl 從佛羅里達開始,大肆收購南部銀行。McColl 自海軍陸戰隊退役,曾說經營銀行就像作戰,一定要把對手幹掉才行。所以當他與合併對手達成協議,先當一年董事長,一年後再換對方,可是往往幾個月後就把對方掃地出門了。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案例, 德州最大的國民銀行( Republic Bank )破產,因為規模太大,政府也無力挽救,於是找同業競標入主。有三家大型銀行有意投標,一家是花旗銀行,一是加州第二大的 Wells Fargo,第三家便是 McColl 的銀行。那時市場沒有人看好 McColl 有機會出線,沒想到最後就是由他得標,這時大家才發現cColl 的企圖心。

McColl 不光只有企圖心而已, 經營銀行也真有一套策略,國民銀行在他的整頓下,最後不但政府不需要掏錢貼補,客戶的權益也受到完善的保障,甚至連銀行都賺了大錢。自此 McColl 便不斷擴大金融版圖,結果竟然把位於舊金山的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BOA )買下來,並將其總部遷到北卡。BOA 後來又買下全美排名前十大、東北部最大的 Fleet Boston 銀行。現在 McColl 已經退休了。

另一位是 Sanford Weill, 原是中型保險公司 Travelers Insurance 的老闆,等到銀行業務開放後, 先買券商 Smith Barney,接著買下投資銀行 Saloman,到最後竟然把花旗銀行也買下來。

美國銀行業由於有 McColl 突破地理的限制,及 Weill 打破業務的藩籬, 大搞合併,同業若不隨之起舞加入合併戰局,便得面臨被併吞的命運。因為有這兩人,才讓美國銀行合併搞得有聲有色。

經過十年的整併後,目前美國仍有一萬四千多家銀行,跟十年前相比,家數並沒有減少太多,不過卻有小者極小化、大者超級大,而中型銀行則出現斷層的現象。 過去美國前二十大銀行的規模相去不遠, 如今前三大分別是花旗、 剛併下Bank One 的 JP 摩根,及美國銀行,其餘規模都很有限。在巨無霸銀行的擠壓下,中型銀行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美國對銀行的評價,除了看本益比,更重要的是股價淨值比。景氣復甦,銀行收入增加、獲利上揚,但是盈餘還沒到正常成長的階段,所以眼前看股價可能還算合理,搞不好明、後年的基本面更好,現在來看股價仍算偏低了。當初美國有人購併銀行,市場認為買貴了,隔年卻又發現,其實是太便宜了。加上銀行合併後,又可降低重複成本。

對照美國的情況,當前台灣的環境已具備前兩個條件。只不過在政策的開放上,台灣是以金控的架構來推動銀行整併,但仍符合美國當年的條件。加上經濟回升,所以即使台灣銀行股最近已經漲了很多,但是還不算貴。

不過台灣最缺乏的,應該是 hostile takeover (惡意購併)了。一九八五年以前,美國的惡意購併案例不多,尤其銀行業的惡意購併,在整個八○年代幾乎不曾發生。產業整併進度遲緩,時間一久,便有人等不及了。像 McColl 便會先與對方談合作,若談不成,過一、二個月就以惡意購併的方式吃掉對手。

台灣政府最近也同意以惡意購併的方式,達到整合產業的目的。惡意購併不一定要有相關法規的規範, 卻需要有這樣的文化環境。 台灣缺的正是像 McColl 及Weill 這樣的角色。這兩人不但深具野心,也能得到市場的信任,因而能掀起美國金融界的革命。

在購併行動中,購併者的股價通常會先下跌,而被購併對象的股價則會上漲;但是如果市場信任購併者的決策正確,經過整頓後能賺到更多的利潤,那麼股價便會上漲。購併中,自家股價是最大的利器,股價漲,不但市場及自己有信心,在發行債券等籌資工具上,也更有議價優勢,增添購併實力。

美國銀行出現中型斷層,台灣以後也將出現同樣的現象。目前台灣有五十二家銀行,經過若干年的購併風潮後,可能還有三十多家,但是只有前三大上得了台面,其餘三十家在市場上則無足輕重。中型規模的銀行若不加入前三大的陣營,便極有可能面臨邊陲化的危機。

不過未來誰會出線?不一定是現階段呼風喚雨的大銀行;可能是另一個如北卡州的地方銀行會冒出頭來,也可能是非銀行業,如壽險或券商出身的金融機構勝出。

美國銀行股在發生危機八、九年後,自九五、九六年起漲,儘管同樣的模式不能完全複製到台灣身上,但是自九七年金融風暴至今不過七年,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銀行股的最佳表現時刻還沒開始,明年或後年,還有好戲可瞧呢!

延伸閱讀

人生All IN台積電!張忠謀5年3次辭職挨批「欠缺人和」:57歲的我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
人生All IN台積電!張忠謀5年3次辭職挨批「欠缺人和」:57歲的我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

2024-11-28

台積電(2330)、鴻海(2317)、緯創(3231)…回檔就能上車?富邦投顧董座點名34檔王牌股一次看
台積電(2330)、鴻海(2317)、緯創(3231)…回檔就能上車?富邦投顧董座點名34檔王牌股一次看

2024-11-26

外資11月賣超逾2300億,台股破季線、台積電(2330)恐被退「千金圈」…年底旺季行情沒了?
外資11月賣超逾2300億,台股破季線、台積電(2330)恐被退「千金圈」…年底旺季行情沒了?

2024-11-27

預售屋解約潮真的來了,每月超過3位數!央行打房沒人敢當「接盤俠」…靠台積電?高雄這3區最慘
預售屋解約潮真的來了,每月超過3位數!央行打房沒人敢當「接盤俠」…靠台積電?高雄這3區最慘

2024-11-27

韓國人爭相買台積電股票?做事比日本人還細心?一趟南韓之行看到的4大震撼!
韓國人爭相買台積電股票?做事比日本人還細心?一趟南韓之行看到的4大震撼!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