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我在電子所擔任作業部經理時,下面有採購、物料及進出口三個課,部門團隊績效很好,是公認管理最好的部門。但是,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實驗,才發現大家在想法上竟然有那麼大的出入。
後來我加入聯電,和劉英達曾去看一家科技公司。看完後,我跟他們說,我們實在愛莫能助;因為我發現那家公司內部完全無法溝通,業務單位在台北,工廠在台南,不同部門的人總是批評其他部門,業務嫌工廠做不出產品,工廠的人則批評業務不會銷售;更奇的是,他們都只會在私底下罵,開會時卻是一團和氣,完全不吭聲。
後來我才搞懂,他們之所以不願在老板面前彼此要求,是因為怕問題講出來後,大家都有責任。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是一家傳統企業轉投資的公司,從業人員都由母公司招募派到新公司來,子公司沒有人事主導權,難以建立所需之流程及新文化,人員彼此間完全無法溝通。
早期電子所在甄選派到RCA受訓人員時,也發生過一段小插曲,一位優秀的工程師參加考試後,私底下向擔任主考官的主管打聽他考得如何,主考官說:「還不錯。」這位工程師聽了相當高興,以為自己會選上,沒想到後來竟然落選了,他非常憤恨,抱怨考試有黑箱作業,到處告狀,也有人替他抱不平。
後來,事情鬧得太大,逼得主考官把考試卷攤出來,這個工程師的成績真的沒達到標準,這個人覺得沒面子,就離開了。
仔細檢討,會發生這種事,其實問題就出在那句「還不錯」要怎麼解讀。所謂還不錯,是指他比別人好呢?還是說他能考這樣就很不錯了?搞不清楚當初主考官的回答,是基於事實呢?還是只是隨口應付一下?
溝通最難的就在這裡,牽涉到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之間不同的意向,就像長官罵部屬:「你連這麼一個簡單的資料都準備不好!」這句話是準備把他炒魷魚了?還是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希望他改進?甚至可能是覺得他已經做得不錯了,但想要再刺激他一下,讓他能夠更好?
聯電的日本顧問狩野先生曾提到,大部分公司都認為有溝通問題,既然溝通有問題,那麼是不是不要溝通就沒有問題了?當然不是,重要的是得分辨出,那些溝通是有效的,那些溝通是無效的。
有一次我跟台積電前總經理布魯克開玩笑說:「台積電那麼有紀律,要求很嚴格,效率也不錯,可能是因為你不會講中文,只能用英文溝通,當部屬要跟你抱怨時,必須用英文,所以嫌麻煩,就不囉唆了,因此省掉很多麻煩,公司自然很有效率。」他聽完後一直笑,好像這話還是有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