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曾經說過,當新競爭者出現時,可以採取「二分防守、八分進攻」的因應策略,而當新進入者採取削價策略時,應該要如何因應呢?
因此,面臨新的競爭者時,本身的因應策略確實有從長計議的必要,根據我的經驗,可以有以下兩種因應策略。
首先,要先觀察這家新公司是否有長期競爭潛力,如果沒有,對這家公司可以不予理會,但是,在文宣上則應該強調產品及服務,如品質、交期等等,並且要提醒客戶,靠低價切入的產品無法提供長期的品質保證,也無法長期持續供應給客戶。
如果這家公司是很強的競爭者,那麼也有三種因應方式。第一種是,趁著這家新公司還很小時就把它打死,或打成重傷。打的時機很重要,敵人在河對岸要攻打過來,我們不應渡河打過去,他們會在你渡河時移開兵力。我們一定要等敵人渡河一半時,再給予痛擊,才能真正打到。
第二個選擇是,趁這家公司還小時,想辦法和他合作,把可能的對手變成夥伴,甚至將他納入版圖。如果前兩種方法都不適用時,就有第三種選擇──採取區隔化的策略,要想辦法把產品線分成若干區隔,讓競爭者的產品區隔到某些領域中,在這些區隔裡面和他競爭,至於其他的產品區隔則不受其影響,可繼續保有獨占或寡占的局面。
英特爾因應超微的挑戰,可以做為區隔化策略的經典。當英特爾感受到超微的崛起,但又無法一次打死時,英特爾便想辦法將產品區隔出來,例如將微處理器(CPU)產品先分成桌上型與筆記本型電腦兩種,然後再依產品效能、耗電量、供應電壓,以及功能組合特性,將CPU的產品線細分為九種以上的區隔,接著就讓超微只能在某些產品區隔中與英特爾對抗,其他區隔中完全忽略超微的影響。
對於英特爾來說,公司規模那麼大,微處理器的利潤又那麼高,如果硬要跟著別人降價,拚命想把別人打死,自己一定會受傷慘重,因此英特爾把超微的產品線逼到幾個小格子內,在那幾個小格子中和他對打,即使犧牲一些利潤也無所謂,但是在其他產品線則依然維持著獨占的利潤,也維繫了公司長久以來的龍頭地位。
我覺得區隔化是最好的防守策略,用區隔化屏障,把來勢洶洶的競爭力量大幅減弱;但時間久了,競爭者也會突破屏障,進入各個區隔,所以我們不能忘了新技術提升和新產品開發。攻擊是最佳的防禦,在此再度強調「二分防守、八分進攻」是最好的攻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