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把「因地制宜」這句話掛嘴邊,不過改變既定觀念是困難的,面對巨變的大環境,不能改變的企業就變成殭屍企業,不能改變既定觀念的投資人,將無法長久立足資本市場。
往年農曆過年,國內各大報都會預告刊出告示,表示春節期間將停止出報,初五之後恢復一定張數,幾天後才正式出報;每年過年,報紙的從業人員都可以像公務單位或一般民營企業返鄉過年,過年停止出報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但是今年《蘋果日報》改變了這個慣例。誰說春節期間不要看報?《蘋果日報》不但照常出報,而且維持一定的張數,除了財經版因為股市休市十天,略有縮版之外,其他各版張數維持不變。
當然為了維持正常出報,不但編輯部人員必須上班,與報紙發行、廣告有關的業務人員全都必須上班,這其中又以牽涉最廣的發行部門是嚴厲考驗。由於《蘋果日報》以專攻零售市場為主,只要掌握通路就可將報紙送達分銷商,可是這麼做卻難倒了一向倚重派報發行的國內三大報。於是《蘋果日報》報紙照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只能勉強跟進,但是發行張數卻嚴重縮水,更要命的是,這三大報無法克服發行系統的問題,只能呼籲訂戶到超商零售點去取報。這一輪競賽,《蘋果日報》因為大膽求變,使得報份扶搖直上。
黎智英求新求變 三大報動員無力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筆者偕家人到清境農場度假三天,中午左右車子開下了埔里市區,至少問過十家以上的超商門市要買《蘋果日報》,店員都聲稱早就賣完了。誰說春節期間大家不看報!這就是固定思惟模式中,尋找求變的制勝之道。同樣地,國內周刊系統,往年春節為了讓工作同仁休假,大家都心照不宣,兩期當一期出版合刊號,但是《壹週刊》不來這一套,春節前夕照樣出刊,過年之後的一周又照常出刊。《壹週刊》顛覆了傳統周刊的思惟,銷售依然搶手。
黎智英從香港來台創辦《壹週刊》,接著又砸下重金創辦《蘋果日報》,很多人把他當成瘋子,不過短短幾年,他卻顛覆了傳統媒體市場的生態,其一是不管是《壹週刊》,或者是《蘋果日報》,都是以低價迅速搶占市場,兩大本、一小本的《壹週刊》售價只有七十五元,銷量很快超越《時報周刊》,成為國內雜誌市場的龍頭老大;而《蘋果日報》上市五元,後來賣十元,立刻趕上三大報行列,使報業呈現四強鼎立的局面。
其次是「蘋果式」的狗仔隊盯梢精神,用證據來說話,對國內向來捕風捉影的媒體生態衝擊更大。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報業老闆向來介入政治很深,早期王惕吾、余紀忠都是國民黨中常委,到目前為止,兩大報系大力挺連宋立場鮮明,《自由時報》色彩偏向泛綠,可是卻沒有人能在黎智英身上標定顏色。黎智英在台灣很少應酬,也很少跟政治人物、商人打交道,堅持商人辦報的立場,讓《蘋果日報》無所不報,的確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在蘋果決定春節照常出報,早在春節前一個多月,國內報業都有充裕的時間來動員因應,不過報業發行體系固守傳統舊習,《蘋果日報》主力在超商零售市場,其他各報卻以派報發行系統為主,派報生動不了,只好要訂戶自行到超商取報;再加上編輯部門、記者都習慣春節休假,組織動員力量明顯輸了一著。《蘋果日報》能變,其他報紙不能變,未來已高下立判,再加上《蘋果日報》以高薪挖角,沒有員工退休金問題,兩大報系有不少資深員工,勞工退休給付成了沉重負擔,未來的競爭態勢也不言而喻。
目前黎智英衝擊到的還只是平面媒體,未來電視媒體誰會掀起一場大革命,仍值得注意。目前各家電視頻道全天候播報新聞,為了充填新聞時段,總是摻水或是強化血腥、色情的報導,大家拿著選台器轉來轉去,有線電視有上百個頻道,可是能讓觀眾停下來看的頻道卻不多,電視頻道很可能是下一個被革命的對象。
股本膨脹過大 張忠謀改發現金
這種「改變」已從媒體衝擊到各行各業,春節過後,台積電的法人說明會率先登場,全場滿坑滿谷的外資,他們仔細咀嚼董事長張忠謀說出的每一句話,除了晶圓代工產業景氣仍看好以外,今年晶圓代工的產業大巨人也要改變了。張忠謀表示台積電手上現金很充沛,因此,○三年的獲利考慮配發現金。十幾年來,半導體產業的精神都是投資,再投資,也就是說,除了將每年賺來的錢配發股票股利盈餘轉增資之外, 不夠錢還要再發行 ECB (可轉債)或 GDR、ADR (存託憑證)。
台積電從一九八七年二月建廠以來,從未有過配發現金的紀錄,如今想改配現金,主要的原因是台積電每年配發股票股利,從九六年的兩股配一股,到九七年的股票股利四‧五元,二○○○年還有配股四元的紀錄。不過到了○二年,台積電的 EPS (每股稅後純益)只有一‧一六元,股票股利只能配發○‧八元, 台積電配股能力減弱,產業景氣下滑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因素則是台積電年年配股,股本膨脹速度驚人;如九六年台積電股本才二六五‧四二億元,年年增資配股,再加上員工分紅又拿得多,如今股本已膨脹到二○六六‧六六億元。
去年是全球半導體業景氣復甦的一年,台積電全年營收二○一九‧四億元,比起○二年的一六○九‧六一億元,成長二五‧四八%。不過仔細來看,股本已達二○六六億元的台積電,全年營收尚不及一個股本,從九八年以來,已經連續六年,台積電每股營收只有二○○○年景氣大好那一年超過面額,六年當中有五年不及面額, 這已是台積電營運能力陷入瓶頸的景象,以台積電去年 EPS 逼近二‧五元的情況來看,如果台積電配發二元股票股利,再加上員工分紅配股,資本額立刻達到二千六百億元,台積電再怎麼會賺,即使賺五百億元,EPS 仍不到二元。
可見,台積電經歷九○年代急速成長,股本的膨脹已到了臨界點,以全球超級大廠三星總發行股數只有一億五千萬股,而台積電總發行股數已達二○二‧六億股,台積電股票滿天飛,再加上員工分紅配股,員工按面額領到的股票總是很快在市場依市價拋出,若非外資鎖定五五%的股權,台積電的股價能否撐住那麼龐大的籌碼,這是很難預料的事。台積電年年增資配股,今年來個三百六十度大逆轉,台積電有意改配現金了,這也是張忠謀勇於「改變」的體現,值得肯定。
昔日百元俱樂部 多數淪為低價水餃股
九○年代,台灣的電子代工業扶搖直上,除了創業者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之外,大多數經營有成的公司,規模都快速變大,公司資本額也從小到大,像筆記型電腦大廠之一的仁寶,九六年股本只有三十六‧七六億元,如今已達三一四‧二七億元;另一家大廠廣達,九六年股票上市前股本只有十‧五億元,如今也達二七四‧六億元;代工巨人鴻海則從三十五‧八億元上升到二五一‧九二億元;主機板大廠華碩則從十二億元變成二二八‧一七億元,像華碩最早有這個覺醒,九八年後已開始改配現金,○一年更是全數配發四元現金股息,但由於股東領現金,員工配股票,華碩「一國兩制」,引來眾多非議,不過,電子代工廠股本迅速膨脹,使追求成長之路顯得更加殘酷,除了一線廠要殺二線廠外,今年起一線廠殺一線廠的境況將更加慘烈。
任何一個產業要維持無限的高成長是可遇不可求的,台灣的電子產業快速奔馳了十幾年,二○○○年以後,IC 設計的威盛、PCB (印刷電路板)的華通、NB (筆記型電腦)的英業達逐漸殞落,其後 NB 大廠華宇也出局,一家公司股本快速膨脹,一旦成長到了盡頭,在股本已大幅膨脹的情況下,就會對股價產生無限大的殺傷力。走過九○年代,華通最高曾漲到三三七元、鴻海漲到三七五元、華碩漲到八九○元、英業達漲到四二八元、廣達漲到八五○元、威盛漲到六二九元,這些公司迄今,除了郭台銘鞏固鴻海霸業,林百里致力拓展廣達的筆記型電腦版圖,華碩極力多角化經營,還能維持榮面外,大多數公司都在股本快速膨脹、本業逐漸喪失競爭力後淪為低價股。
多數電子業在過去十幾年下來都十分賣力印股票,如今都是股本碩大,這如同當年土地資產盛況,很多公司用資產重估轉增資,將股本迅速膨脹,等到資產縮水,這些拚命膨脹股本的公司全都成了水餃股。未來的電子產業必須面臨兩個大問題,一個是股本急速膨脹後,過去十足配發股票,用盈餘轉增資的方式,可能要改配一定比率的現金,張忠謀決定台積電要配現金,這就是一個改變。堂堂晶圓代工的大教父都可以改變,那麼其他電子大亨,還有什麼不能改變的?
其次是九○年代讓電子產業欣欣向榮,鼓勵員工創業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持續進行了十幾年,對於公司股本膨脹,股東權益的稀釋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這個對員工很好,對股東卻有傷害,及對國家稅收有損失的制度,也該是到了改變的時刻了,但是誰能帶動整個新制度,創造公司、員工、股東三贏,能夠改變的人,就會是大贏家。
不黯因地制宜之道 守舊企業成輸家
改變,不但是企業經營者要變,一般的投資散戶,假如抱持固定觀念,恐怕在這個劇變中也將毫無立足立地。例如,有人靠著利息過活,但是這幾年全球利率降至半個世紀以來空前新低,目前香港匯豐銀行宣布將儲蓄存款利率降至○‧○○一%,這等於是在銀行存一百萬港幣,一年利息只有十元港幣,靠利息過日子怎麼活?利率降無可降,這等於宣示了有錢人必須將資金進行投資活動。
可是投資什麼才有利可圖?從匯率的升值與貶值,大家又必須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投資既定觀念,例如,八五年台幣從四十‧六元升值到二十四‧五二元,台幣一路升值,資產、股票也跟著升值,台灣的股票與房地產創下驚人漲幅,其中股票大漲二十倍,房地產暴漲逾十倍。可是等到土地、房地產又變成泡沫之後,台幣從升值變貶值,此時若是仍抱持有土斯有財的想法,死守土地資產,或是金融股不放,從九○年以降,財產可能損失殆盡,九○年代以來,從東帝士的陳由豪、鴻禧的張秀政、台鳳的黃宗宏都是固定觀念下的輸家。
反而是隨著新台幣的貶值,開始轉向高科技電子代工業的科技創業人士,搖身一變成為電子新貴,郭台銘、林百里、許勝雄、張忠謀、曹興誠都成了九○年代的大贏家。二○○○年美國高科技泡沫吹破,但是台灣的電子代工業仍然十分強韌,不過進入○四年,新台幣似乎醞釀新一輪的升值態勢。從○二年迄今,整個資本市場的漲勢從汽車、鋼鐵、航運,再到水泥、造紙,最後營建、資產股紛紛大漲,這些過去十幾年來乏人問津的族群突然大翻身,這顯示匯率的升貶主導了投資大趨勢。
我們常把「因地制宜」這句話掛嘴邊,不過改變既定觀念是最困難的,面對巨變的大環境,不能改變的個人就會變成植物人,不能改變的企業就會變成殭屍企業,還有不能改變既定觀念的投資人,將無法長久立足於資本市場。套句王永慶的名言:「要活就要動」,企業或個人,要生存就必須改變,放棄既定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