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台灣的未來是很重要的課題,基於鑒往知來,我們其實應該好好解讀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
以上的說法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掌握住大脈絡的話,我們非得從主流經濟學出發不可。經濟學在界定一個體系的高下時,最關心的是該體系是否有優良的市場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經濟奇蹟的最大功臣應該是﹁傳統﹂,因為,相對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台灣傳統的特色乃是有相當深廣的市場經濟。
讓我們以土地改革為例來說明。戰後,除了台灣之外,許多國家也有進行土地改革,但是大多以失敗收場。失敗的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農人只是大農場的附農或勞工,習慣於聽命行事,而且缺乏市場經濟的經驗;因此,他們獲得土地以後,根本不知如何是好。相反的,在台灣,縱使是佃農,跟市場打交道以及如何﹁看風向使帆﹂都是日日必修的功課;台灣如果沒有這些傳統,我們很難想像土地改革會成功。
台灣的利率政策是另一個很有啟發性的例子。戰後,受到凱因斯以低利率刺激投資的理論影響,台灣原本也跟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採用低利率政策。低利率政策是一個錯誤的政策,這是因為,當時的開發中國家資本匱乏,如果政府沒有干涉的話,市場利率自動會維持在高水準;政府的低利率政策相當於扭曲市場機能。
當時,政府為了壓低放款利率,自然就得把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跟著壓低。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多儲蓄者於是透過﹁地下金融﹂的管道︵例如互助會︶把資金貸放出去,以賺取高利率;這使得龐大游資亂竄於正規金融體系之外。這些﹁亂象﹂使經濟學者蔣碩傑、有市場經濟概念的立法委員等等,有話柄可以抨擊政府政策的不當,進而使政府知難而退。
前述的例子告訴我們兩個涵意。其一,台灣在戰後的市場經濟仍然深厚到可以強而有力地抵制政府的錯誤政策,並﹁逼迫﹂政府轉向︵在日治時代,相同的市場力量就曾迫使當時有法定獨占地位的糖廠不敢任意剝削蔗農,而必須把甘蔗收購價格釘住稻米價格︶。其二,﹁教導﹂政府採用高利率政策的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市場力量。
上述對台灣奇蹟的解讀應該是比較切中要點的,因為它是由主流經濟學出發。這個解讀也是讓我們比較舒服的,因為它告訴我們台灣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靠著某些人的英明睿智;相反的,台灣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它所依靠的是頑強的市場經濟傳統!
如果從主流經濟學出發,台灣的未來其實很好預測,因為台灣擁有必勝的絕技:良好的市場機能。在最近三年多的世界經濟不景氣中,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觀察與檢討,我國確實有幾個可喜的現象可以印證我們的樂觀:鞋業、資訊電腦的大廠︵如寶成、台積電、聯電、華碩、廣達、鴻海等︶仍在國際上保持優勢,資訊電腦的優勢擴充到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數位相機、口袋電腦、遊戲機與行動電話︶,在原本為日韓廠商所壟斷的 TFT-LCD 已占有一席之地,在鞋業與資訊電腦取得成功的代工模式擴充到傳統產業︵如紡織業、食品業與高爾夫球頭等︶,在新的領域中有不少新秀竄起,以及傳統大財團的恢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