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本質是災民文化,這種「災民理性」,其核心內容是生存恐懼。中國現代化的基本要務是如何超越災變給人帶來的生存恐懼。
今年全球盛夏高溫,大陸浙江等地亦曾高達四十一度,幾構成天災,對高溫的關注掩蓋了更廣泛和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六月以來,大陸旱災嚴重,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省出現一九七一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截至八月十二日,十二省市農作物受災面積七七五.六萬公頃,成災四五五.八萬公頃,絕收一一三.二萬公頃,受災人口達九千萬人。此次旱災,對南方省市工農業生產衝擊嚴重,官方迄今尚未公布經濟損失數據,但不難推算其龐大。
會提到旱災,是因為進行中國問題分析,天災常常是被忽略的因素。對於大陸存在的危機,外界較多關注的是金融危機、失業問題、「三農」問題、邊境地區動盪等等;其實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改朝換代的社會大動盪很多是從嚴重的天災導致的。
中國青年學者任不寐去年在美國成家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災變論——關於中國文化及其起源的地理大發現》曾提出獨特的觀點,認為中國的自然災害及其相關的社會動亂遠遠頻於西歐,並因其反覆不斷而塑造了中國的文化品質。而中國文化的本質是災民文化,即作者所說的「災民理性」,其核心內容是生存恐懼。中國現代化的基本要務是如何超越災變給人帶來的生存恐懼。
任不寐是從文化角度看災變對中國的影響,但也提醒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多,相對資源少的大國,自然災害是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而中國,又是一個災害頻仍的國度,首先是地震,全世界每次死亡五萬人的十七次地震中,中國發生過十三次,唐山大地震導致幾十萬人死亡,令人至今心有餘悸。
二是水災,黃河、長江幾乎年年有水災,這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經濟極具威脅性,一九九八年大洪水也曾撼動全國經濟。三是旱災,中國七百多個城市中三分之二處於缺水狀態,山東、河南等較貪窮的地方旱災更為嚴重。根據統計,中國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呈逆增狀態,八○年代受災面積是七○年代的一.七倍,是五○年代的二.一倍。
自然災害導致的不僅僅是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它更重要的影響是社會心理與社會情緒。任不寐提出的「災民理性」,實際上說明的就是災害對心理的影響,大的社會運動或動盪,往往是在普遍、廣泛、持久的社會預期不形成的,對於動盪的預期也往往會因之「自我實現」而成為現實,而嚴重的天災就會加強這種預期。我們一向認為,中國發展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高度的不確定性,大的天災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天災會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就是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之一。
最後,大家都知道中國已經積聚了太多的社會矛盾和內在危機,只是對於到底什麼會觸動這些危機的總爆發還不得而知。但是,巨大的災害顯然是未來可能導致危機爆發的可能的引爆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