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景氣循環股的表現不錯,但是依據過去的經驗,投資景氣循環股,上漲時所賺的錢,和下跌時所賠的錢相差無幾。如果不懂得低買高賣,到頭來等於白做工。
但是低買高賣說來容易,做來卻難;要猜測循環股的底部得碰運氣,所以多數外資法人都不太願意碰。而且就算抓對谷底進場,往往得等上一段時間股價才有反應;錢投進去了,但是很可能被長期鎖死在裡頭,對於背負績效壓力的操盤人而言,機會成本太高了。
一般股票投資的利潤來自幾方面,一是無風險利潤,這是任何投資一定要具備的條件。其次要加上產業的風險貼損,這是從股東權益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不過這種報酬也沒什麼不得了,如果只是這樣就滿足的話,還不如把錢放在銀行裡生利息來得安穩些。所以第三,還要再加上獨占的利潤。
獨占利潤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軟,這家公司幹的幾乎是獨占的買賣;過去微軟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三○%以上,即使是最近遭到業界的圍剿,賣價收斂許多,但是也還有一六%左右。雖然少了將近一半,但是和現在二%不到的銀行利率,以及各式產業微利化相比,仍然是長期投資的好標的。
一般傳統產業,尤其是景氣循環產業,賣的東西沒什麼差別,石油就是石油,鋼鐵就是鋼鐵,很難分得出是哪家公司生產的。沒有差異性,法人就不喜歡買這類公司的股票。不過最近這種情況有了一些變化,讓人開始覺得,原來循環產業也有吸引人之處。
自一九九七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後,多數的亞洲銀行體制出現問題,資本規模大幅萎縮;不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台灣,都逃不過這波洗禮,更不用說東南亞的泰國、印尼等國家了。同一時間,各國政府的預算也受到同樣的壓力而大量減少。
以日本為例,有三個主要的破產領域,一是銀行及保險公司,二是政府,三是大財團。 當然,日本也有不少賺錢的大公司,如 SONY;汽車業也不賴,只是除了豐田之外,其他的大車廠多數是在歐美同業金援介入後,才有起死回生的轉變。
由於沒有新的投資案,過去十二年來,日本一直在消耗以前所累積下來的資源。至於歐洲,早就不重視重工業了,鋼鐵、石化業的產能已經許久不見擴充。美國這些年也一直縮小製造業的規模,不少鋼鐵公司走上破產、整合、關門之路。
亞洲政府習慣訂定產業政策,當鄰近國家做了什麼熱門的玩意,自己也想搞個來應景。 英國經濟學家提出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優勢)的觀念,每個國家都應該發展其強項,如果技術好,就可以發展技術密集的產業;如果資本市場發達,那麼做資本密集的產業就很適合。大陸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十三億的人口,人多就應該從事勞力密集的產業,才能讓投資報酬率極大化。說穿了,大陸並不適合發展資本密集的產業。
一九九○年代以前,亞洲人普遍有錢,一方面是自身過去賺來的,一方面是外資帶進來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九○年代,亞洲國家拚命亂花錢,要蓋全球界最高的大樓,要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要擁有自己的航太科技,要生產自家品牌的汽車;我做你也做的後果是,不但賺不到獨占利潤或風險貼水,連無風險報酬的最低標準都沒有。
經過這麼一陣胡搞,亞洲國家的財富嚴重縮水,所幸過去賺的錢多少還留下一些,加上生產過剩,物價下跌,因此老百姓的日子還算過得去,但是政府和企業就麻煩了。因為資本突然成了寶,不只政府和銀行,連企業都開始保守過日子,除非確實有利可圖,否則不會再為了面子而砸錢投資,也因此讓亞洲企業的效率提高不少。
以鋼鐵為例,大陸的鋼鐵廠也有了重大改變,如首都鋼鐵從北京遷移至天津,產能合併縮減;因為政府不再鼓勵投資高爐,首鋼的新投資也都朝下游發展。美國最大的鋼鐵廠 Nucor 採用電爐煉鋼。 電爐的原料是廢鐵,而鋼鐵下游也是再製品,都不會增加鋼鐵的新產量,加上日本也在縮減原料鋼品的產量,全球有近十年沒有興建新的高爐。經過一番廝殺淘汰後,產業秩序相當穩定。
此外,即使業者現在有心投資擴充產能也不容易,因為現在銀行看重的是消費金融這一塊,寧可把錢借給一般民眾消費,也不願借給企業投資;就算要借,也只借營運資金,而不願借作資本支出,因為過去幾年銀行被倒帳倒怕了。所以就算現在有新的需求出現,但是卻沒有太多的企業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擴產。
以前亞洲國家把焦點擺在產能擴充,而非消費層次,現在則轉向消費而非投資。一旦消費面持續成長,投資面卻一路縮減,總有一天,困擾我們多時的產能過剩問題會被消化掉,原來的過度供給將被供不應求給取代。
重工業的產能在縮減,企業又無力投資,如原本要蓋七輕的東帝士集團,現在的目標只是要活下去而已,而其他擴充太快的大企業也陸續出了問題。重工業只有大企業才有能力投資,現在做的人少了,還能正常生產的大廠,便有機會大賺一票。
從去年十月到現在,台灣景氣循環產業的售價及公司的股價都已大漲一段,所以不少外資及國內法人多認為這一波行情已經結束了。不過如果對照前面所講的情形,也很有可能,這一波的大行情才剛開始啟動而已。
談到產能縮減,就不能不提電子業。電子業當然也會有前述的情況,不過時程會慢一點,因為至今不少電子公司的投資腳步仍未停歇。而下游產業,則因為投資的金額不大,進入及退出的門檻都不高,所以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景氣循環產業的進入門檻高,所以退出門檻也不低,產業整合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如美國的鋼鐵公司早早就宣布破產,但是一直拖到現在才正式關廠,日本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不過只要產業整合完畢,就會出現穩定的經營環境。
對半導體產業來說,從正面看,一旦新的製程開發出來,採舊製程的生產線雖然還在生產,但是已形同退出主流競爭的行列,對於新製程的供需干擾不大。不過別高興太早,這並不代表半導體產業的谷底已經來臨。
半導體的進入門檻極高,不但資金需求量大,技術要求也高,所以只要進入這個產業,任何公司通常都是﹁玩﹂到最後一刻還不肯罷休。 韓國 Hynix 明明已經出局了,可是股東、員工、債權人,甚至韓國政府還死不認輸,猶在等待奇蹟出現。 了解股票市場的人就知道,不經過斷頭追殺,就不會出現大行情,DRAM 目前的景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全球資本密集的產業都面臨資金匱乏的壓力,這麼一來,便凸顯亞洲企業的比較優勢。因為亞洲的強項不在高精密、高資本的高科技,而在於所謂厚重長大的重工業;當過去重工業的過多產能逐一消化,又沒有新產能投入,只要需求稍稍上來,亞洲的相關產業又是一尾活龍。
一般的經濟循環,一個周期大約是六到十年,可是資本的循環則約要二十年之久。所謂資本循環,是說全球資金就這麼多,但是會四處流竄尋找獲利機會。一九八五年起資本流入亞洲,造成亞洲資本市場大漲,台股從六百點漲到一萬二千點,日股從七千點漲到近四萬點,到了九五年,資本便明顯轉進美國。
亞洲上一次的資本循環谷底在八五年,高峰約在九五年,以此循環周期,二○○五年前後可能又是一次谷底。就算景氣沒有大幅復甦,但是前面提到的傳統產業的產能已經逐漸整併萎縮,供給量明顯下降,只要需求維持穩定,便會有不錯的經營績效。若再能配合二十年的資本循環周期,或許,這一次要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傳統景氣循環產業的展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