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鮑爾上周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發表演說,並提出伊拉克違反安檢的證據,希望能說服安理會同意出兵伊國。儘管鮑爾指證歷歷,但是各界對於美國所提出的證據仍未完全信服。
事已至此,不管怎樣,這場仗布希總統打定了,而且不會等太久。為什麼呢?首先是天候因素。去年以前,大家都猜測美國會在秋天或春天開火,因為冬天的沙漠對美軍不利,如今則是太熱的天氣將嚴重影響美軍的戰力。
這一仗是反恐戰爭,面對擁有「窮人核彈」──生化武器的伊拉克,美軍一定要穿化武防護衣。四月的伊拉克沙漠氣溫高達華氏一百度,接近攝氏四十度,不待海珊放毒,身著厚重防護裝備的英美聯軍恐怕小命都去了一半。此外,美軍也會希望在夜間交戰,除了晚上比較涼快外,美軍的夜視裝備也可在夜戰中取得絕對的優勢。
布希要趕緊開火的第二個原因是北韓。這大半年來,美國主要的心力都放在中東上面,尤其投入了龐大的軍事資源在波斯灣地區,北韓看在眼裡,賭美國不致多備份力,再開東亞戰線,便推翻先前禁止核子擴散的承諾。中東局勢渾沌,對北韓是大好良機,未來戰爭拖得愈久,北韓談判的籌碼便愈多,可以勒索的空間就更大。
美國雖然在攻伊一事不太講理,但卻也不是呆子,當然看出北韓的心思,所以希望速戰速決,先解決中東問題,再將較大的心力放在東北亞。就這點來看,美國也不會讓波斯灣情勢僵持太久。
美英聯軍在波斯灣集結了二十萬重兵,嘴裡嚷嚷要開火也有一段時間,如果什麼事都沒做便突然撤軍,而海珊仍在那裡玩著老戲碼,試想這會是怎樣的景況?美英聯盟看起來會像是一對給人看破手腳的紙老虎,日後將更難在「江湖」上走動了。
中東的問題難上加難,要解決唯有「棍子加胡蘿蔔」雙管齊下,才有可能成事。以前美國的作法是只用棍子威嚇,強迫雙方或多方維持和平的假象;問題是,政府當局短時間可以隱忍不發,但是文化衝突、民族仇恨、歷史糾葛等因素交錯,使得民間紛爭幾乎不曾平息。美國的中東政策不算成功,逼使美國只能以維持全球超級武力的形式進駐,但是時日一久,終將功虧一簣。
此外,不光是聯合國不好處理,美國自家也很難搞定。一年以前,美國人普遍贊成攻打伊拉克,因為九一一的傷痛猶新,而且事故就在自己家裡,情緒當然激昂。但是事隔一年多,這股悲憤情懷逐漸被生活中的大小瑣事折磨殆盡;尤其經濟疲弱、飯碗不保,眼前是肚皮要緊,伊拉克──唉!哪管得了那麼遠的事?
一開始就提到,聯合國派了這麼多武檢人員,運了這麼多高科技的檢驗設備,也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唯獨就是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伊拉克在搞生化武器。這也是鮑爾逼急了,把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作為證據,直接跳出來指控的主要原因。
另方面,北韓已經明顯在從事核武的研發製造,雖然證據亦不充分,但是至少北韓自己都說出口了。可是美國不碰北韓卻積極在中東部署,也是說不通的理由。想來布希總統打的算盤,是暫時按捺住東北亞的情勢,趕快解決掉海珊,再來好好「照顧」北韓。不然時間拖得愈久,一有人問起美國對這兩個「邪惡軸心」的差別待遇,恐怕就無言以對了。
不但中東政策不算成功,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成績也不及格。南韓民眾之所以這麼討厭老美,很重要的原因是,當金大中總統積極推動「陽光政策」,尋求南北韓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布希卻點名北韓為邪惡軸心成員,而事前也未向南韓相關人士打個招呼,讓南韓覺得十分沒面子。
東方人可以為了面子不要裡子,布希的作法,就好像人家家裡在辦喜事,卻去觸人家的霉頭一樣。不消說,這下子樑子肯定結深了,特別是對手又是超級難纏的高麗棒子。
在布希總統的認知裡,過去五十年世界能維持勉強的和平,主要是美國及蘇聯都擁有威力強大的核子武器;而兩強的默契是,我不確定你不會打我,可是我保證如果你打我, 我肯定會加倍報復回去。 這個「共識」叫做「 MAD (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保證毀滅對手,簡稱「瘋子」;也只有瘋子才想得出這種事來。
不過這種「維繫和平的機制」已經因蘇聯解體而不存在;而且一旦像北韓這種國家擁有核武,在雙方軍力不對等的條件下,也不可能形成過去兩強間的「共識」,反而小國容易產生玉石俱焚的念頭,讓情勢更加複雜。
以往聯合國處理國際糾紛的不成文觀念裡,誰先動手就是誰錯,所以十三年前老布希出兵伊拉克,是因為伊拉克先侵略科威特。但現在布希卻認為,只要我認為你對我有威脅,先下手為強並不算錯;對阿富汗如此,對伊拉克如此,未來對北韓也將如此。
這是布希攻伊行動勢在必行的原因,否則就不能合理化先前打阿富汗的舉措;同理,日後如果北韓態度仍舊強硬,二次韓戰似乎也成為避免不了的宿命。因此布希總統堅持出兵伊拉克,最大的風險或許不在中東,而在亞東。
中國、俄國及德法等國反對攻伊有幾個原因。其中中俄兩國內部雖然也都面臨宗教衝突及爭取獨立的問題,但是伊拉克對其本身不具威脅,反而是美國勢力一旦完全掌控中東,才會讓他們睡不好吃不好。
至於德法,中東有如其後院,美國的軍事行動讓他們覺得,有人在自家後院捅了馬蜂窩就跑,最後被叮的還是自己。 不過他們最在意的還是 Balance of Power(力量均衡)原則。
歐洲自有國家概念存在後,幾百年來每每會出現一個超級強國四處征伐,其他小國便必須結盟起來對抗這個最強的國家。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等都扮演過超級巨星的角色,也分別跑過龍套相互結盟自保。
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武力,近十年又分別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獲勝,如果讓美國習慣軍事上的勝利,對其他國家沒什麼好處,這是德法反對的基本心態。英國與美國關係特殊,只要美國強,英國多少可以沾些好處,所以選邊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國際主要國家不支持美國是很正常的反應,明知美國仍會一意孤行,但是至少也要讓美國增加軍事成本。
很多人認為,這回波灣戰爭對股市的影響,會像十三年前一樣,短空長多,一開火就會大漲十年。但其實這是不一樣的。
上一次美國的經濟不像這次這麼弱;目前美國的產能利用率是二十年來的最低水準,而且還未見止跌,就業狀況也是二十年來最糟的情況;而消費者負債占 GDP的比率則是創了新高。
儘管戰爭會消耗一些產能,問題是愈高科技的電子產業,產能愈容易開出,不易消化。戰爭也會刺激一些需求,但是美國政府直線上揚的預算逆差,很可能會抵銷因戰爭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更何況,十三年前的那一波繁榮也不盡然是因為戰事的緣故,而是時間到了,各項因素成熟了,戰爭真的只是點燃景氣的引信而已。
(谷月涵的電子信箱: mrtaiwan@mrtaiwan.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