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宣布回任聯電董事長後,首次對外接受媒體採訪,在訪談中,他提到聯電的新五年轉型作戰計畫,預估未來三、五年,聯電的轉型成效就可以看得到。至於大陸投資,他說,半導體不是追逐廉價勞力的產業,沒有非去不可的壓力,而且加入WTO後,市場會走向國際化,不一定要像中芯、宏力去大陸投資才會有市場。
問:請談談您重回聯電擔任董事長的想法?
答:過去一年,我擔任聯電集團董事長,其實並沒有退休,但這一次不景氣來臨,我覺得是一次產業重整,也是公司策略調整的機會,回任董事長可以讓我直接做更多的事。
高層組織層級從五級縮為兩級
景氣轉差,聯電的結構要跟著調整,聯電一向擁有很穩定的組織結構,但是現在必須改變,要更能彈性應變。目前聯電十二個董事中,除了兩個外部董事,十個董事是整個公司的經營主體(十個董事包括曹興誠、宣明智、劉英達、張崇德、吳宏仁、溫清章、季克非、劉富台、洪嘉聰、律師 Peter Courture ),九個董事直接向我報告,決策層級明顯縮短。
以前一件事從廠長報告到各總經理,然後到執行長張崇德、董事長宣明智,再到我這裡,總共要經過五層,但是現在九個董事直接向我報告,層級只剩兩個,公司組織明顯扁平化,反應速度加快很多,同時,我們每隔一個禮拜的星期六,十個董事就集合起來召開全天的會議,檢討有哪些部分做不好。
問:有人說,聯電因為過去景氣好時,組織變得很渙散,所以您要回鍋大力整頓一番?
答:在景氣好時,大家都和氣、客氣,這在任何公司都一樣。可是,即使這樣,聯電還是被評為台灣科技一百強的第一位,領先第二名的台積電。過去聯電給人的感覺是人情味鬆懈,對員工的要求沒有台積電嚴格,在景氣好的時候還可以通融,但是目前環境險峻,公司的管理需要轉趨嚴格,我回來當董事長,沒有要做什麼大整頓,只是要員工稍微多「注意一下」。
頭銜是用來對外的
問:宣明智退下來當副董事長,張崇德又升上副董事長,是不是表示宣明智做不好?張崇德現在是執行長又兼副董事長,是不是意味著他是下一個接班人?
答:許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誰又「升」了,誰又「降」了,其實,在我們聯電內部,任何人接到新職務,我們都只說是「出任」,從不說是「升任」,因為頭銜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因此沒有升降的觀念,任何人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組織需要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頭銜是用來對外的。
我回來當董事長,不會很快就退下來,至少要三、五年才能看出策略調整的成效,因此,聯電短期沒有接班的問題。
問:過去您曾說過,這次的不景氣來得急,很可能也會去得很快,現在您還這麼認為嗎?
答:現在很多廠商都還在調整庫存,關廠、裁員也都持續進行,現在仍看不到景氣有回來的跡象。調整速度快,不見得景氣就會很快回來,可是,快速的調整其實也不錯,就像腸胃不舒服,趕快拉一拉也好,當然拉完之後要一段時間調養。
十二吋時代大多數 IDM 會變成 fabless
問:晶圓代工業未來的希望在 IDM (整合元件廠),您也提過, IDM 在談八吋廠的訂單時比較強勢,在十二吋時就沒有晶圓代工廠強勢,能否舉個例子?
答:這個說法要修正,當 IDM 愈來愈接近 fabless (無晶圓廠設計公司)時,就愈容易變成晶圓代工的客戶,因為當客戶本身沒有晶圓廠時,他才會更加依賴我們所提供的服務,才會把訂單大批地交給我們。
過去在八吋廠時,IDM 本身都還擁有工廠,我們接的單,很多都要將就他們,製程、品管等流程要按照他們的規定,但在十二吋以後,IDM 沒有工廠了,就變成fabless 了,屆時就全要靠我們了。 因此,更精確地講, 晶圓代工業靠的還是fabless,不是 IDM。
問:您提過全球八吋廠的產能過剩,二○○三年以前景氣沒有大幅回升的機會,因此聯電要縮減八吋廠的產能,目的也是要把客戶逼到十二吋廠嗎?
答:我們減少八吋產能,資源轉到十二吋晶圓的技術及產能上,屆時景氣上來,我們可以占到更有利的位置,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通訊產業調整讓聯電衝擊較大
以前台積電的策略只有一招,就是不斷地擴充產能,而且怎麼擴怎麼對,但是現在這一招不管用了,聯電在○.二五及○.一八微米,不論產能及技術都已超越台積電,去年整體的經營績效也比台積電好,這次的不景氣,聯電採取重大的策略轉變,相信三、五年就可以看出成效來。
問:可是這次的不景氣,聯電面臨的衝擊似乎比台積電大?
答:台積電運氣好, 靠威盛、nVidia 兩個大客戶撐著,我們去年與一些大客戶也合作得很好,像 Infineon、STM 及智霖( Xilinx ), 都做得很成功,去年稅前淨利四八%,也比台積電的三九%要好,但因為聯電客戶偏重在通訊領域,今年以來通訊產品調整得比較厲害,也不代表我們比較差。
問:過去聯電的記憶體比重太高,是否也是此次受衝擊的因素?您對 DRAM 前景的看法如何?
用差異化策略與台積電競爭
答:我們把聯電的 LPD 部門裁掉,就是要減少記憶體對本業的衝擊, 聯電的記憶體是未來發展嵌入式產品必備的技術,不是要拿來賺錢用的。其實,台積電買世大後,記憶體的比重也很高。現在 DRAM 產能嚴重過剩,龍頭大廠都相當慘,但是還有人要蓋十二吋廠,以後遇到不景氣還會很慘。
問:現在全球電子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尤其是大家在中國大陸拚命擴廠,您覺得供需失衡的問題什麼時候才能解決?您提到聯電的競爭策略與台積電不同,兩家公司未來會走出哪種差異化的競爭模式?
答:以前台積電拚命擴充產能,想要通吃所有市場,但是,未來不會這麼簡單,聯電利用這次的不景氣,尋求策略調整,這種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會比光靠產能競爭更具優勢。
景氣的循環不會消失,未來景氣還是要回升,但我們相信,只有多勤奮努力,自求多福才會成功。聯電在一九八三年時,就已經確認「公司的永續經營,取決於自身的努力,絕非外在環境所能左右」,我們一直把這段話作為公司經營的基本信念之一。
環境改變才有新的機會
環境出現變化,才會給經營者更多機會,老是一成不變有什麼意思,當新策略出來後,我們的機會就來了。但是,策略不能無的放矢,要能夠產生巨大的衝擊和改變,才叫做真正的策略,過去聯電與客戶成立合資公司,後來透過五合一,立刻追上台積電。
可是, 這種策略的推動是相當辛苦的,聯電從 IDM 轉型為晶圓代工時,必須要捨棄將近三分之二的營業額,哪一家公司的專業經理人敢向董事會報告;「我們轉型後,明年的營業額變為只有三分之一?」
聯電沒進入晶圓代工前,只有台積電一家獨大,但是我們運用策略,現在規模是它的七成,在策略運用前,沒人看得出來聯電有這種能耐,這次我們縮減八吋產能,全力發展十二吋,也是一個很重大的策略轉變,三到五年效果就會看得到。
問:您主導聯友與達基合併,欣興與恆業、群策合併,未來您是不是只專心經營聯電的晶圓代工事業?
答:如果您問我說,到底我的志趣在哪裡?我會說,我喜歡追求關鍵零組件的尖端技術,而且要找到一個能夠長期發揮經營效益的事業模式。在半導體部分,我們認為最有效率的模式就是晶圓代工,所以聯電六年前就進行轉型。
三個事業體可發揮整合效益
至於在液晶顯示器上,未來各種顯示技術的發展會很重要,友達合併後,是最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的,至於欣興電子也是,合併也很有幫助,這三個領域看來不相干,但未來卻可以發揮驚人的整合效益,三個部分都會是聯電的經營主軸。
很多人愛拿台積電與聯電比,但其實晶圓代工是台積電的全部,卻只是聯電的一部分,未來聯電有整合效益,但是台積電沒有,像 LCOS (單晶矽反射面板)就很快可以看到成果,聯電的深度及廣度和台積電完全不一樣,未來我們也將走我們自己的路,不以台積電為意。
對所有投資人一律平等對待
問:外資持有聯電的比重比台積電低,您覺得聯電要積極爭取外資的投資嗎?
答:對外資,我們一向順其自然,在公布資訊的時候,我們也一向是一視同仁,該預警的時候,我們也會在國內外同時發布,至於其他時間就不講任何事。我們在美國發行 ADR,對發布新聞的嚴謹度相當重視,看到壞我們要預警,至於沒看到好,也不能亂放利多,這是公司對所有股東起碼的尊重。
問:最近台積電進行人事調整,蔡力行升任總經理,這些布局對聯電有無影響?
答:現在聯電是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一,因此不會發生「王鍾渝事件」或「胡定吾事件」,我們的經營團隊運作得很好。但是台積電恐怕就有大問題,因為飛利浦是台積電二七%的壓倒性大股東,台積電算是飛利浦的子公司,現在因為有張先生坐鎮在那裡,但是等到張先生一退下來,飛利浦很可能會派人去管台積電,像最近飛利浦就派了一個自己人去做 ASML (半導體設備公司,飛利浦是最大法人股東)的執行長,台積電是否能長期保有其獨立性,有待觀察。
問:大家對聯電的大陸投資都很關心,談談您上次赴大陸參訪的感想好嗎?
答:上次去看過大陸好幾個地方,我的感想只有四個字:很「震動」,也很「感動」!大陸對未來的各種規畫都很完整,而且規畫的項目像高速公路、鐵路、工業區的徵收等都是如期完成,政府的效率及能力都是一流,並且把公權力充分投入到經濟建設上。
大陸政府和外資建立夥伴關係
我和他們的官員談,發現他們的觀念很清晰,他們很了解,只要能夠引進外資,就會造成當地各方面的成長,只要幫外資解決問題,未來廠商賺錢,也會是當地稅收的來源,這麼清楚的邏輯,建立了政府和外來投資良好的夥伴關係,這種氣氛在台灣看不見。
問:既然大陸投資環境這麼好,聯電在大陸的投資布局為何?最近政府有意鬆綁戒急用忍,您的投資速度會不會加快?
半導體沒有非去大陸不可的壓力
答:大陸對台商的招商很積極,可以說是頻頻招手,但是這要看政府的態度,現在會不會鬆綁也還不知道。半導體不是追逐廉價勞力的產業,沒有非去不可的壓力,而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也滿國際化的,不一定就要像中芯、宏力去大陸投資才有市場,像現在我們也有一些訂單是從大陸公司下過來的,雖然比重還不是很大。
問:聽說你們的大陸布局,將不只是 IC 設計、製造,還會與系統廠商進行整合?上次您也去參觀鴻海的廠房,您的感想如何?市場一直傳聯電和鴻海有合設八吋晶圓廠的計畫?
答:我去參觀鴻海的廠房,我也只有四個字,很「震動」,也很「感動」。我們和鴻海的合作, 彼此是有互補作用的,在系統整合晶片( SOC )的趨勢下,未來很多零組件都會被 IC 吃掉,剩下的工作只有像開模、沖壓、機械或散熱的問題,這些都落到鴻海的專長裡,聯電目前擁有 IC、顯示面板(指友達)、PC 板(指欣興電子)等產業領域,與鴻海的合作是互蒙其利,而且相當自然。
大陸政府的效率加上台商的創業能力具有強大競爭力
不過,現在聯電並沒有計畫和鴻海合作八吋廠,事實上就我所知,大陸各地政府都想搞 IC 工業,鴻海由於在深圳的投資實在太大了,地方政府也很希望鴻海投資晶圓廠。
問:電子業歷經十年來的不斷擴充,目前已出現調整階段,許多公司到大陸競相擴充產能,甚至產能是台灣的十倍大,結果又是一番殺價競爭,您覺得台商會不會出問題?
答:我覺得勤快的台商不會出問題,是台灣有問題,不是台商有問題。大陸政府與台商的合作,是相當有競爭力,大陸政府重新規畫土地,把農田變成工業用地,只要花幾個月,加上台商的機動、市場導向及創業精神,這種結合讓台商的競爭力大幅提升。
電子業面臨大調整,倒楣的不會是台商,而是東南亞或中南美那些國家。你看現在全世界的東西,幾乎到處都是「 Made in China 」,可見其競爭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