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第二季,股市都會上演著令人興奮的除權行情。股價先是在除權前拉高,繼而在高價除權,接著又可連漲好幾支停板,然後完成填權行情。
由於除權是刺激股價波動的重要變數,每年股東大會,大股東首先要面臨的最頭痛問題,就是小股東要求增發股票股利,很多公司從善如流,將現金股息改配股票股利,這是站在股市必有除權行情的重要考量。有的小股東則基於自己的短期利益,有的人股票套牢,希望多配股票可以解套。有的人則希望藉著配股利多,使自己賺到股票差價。
除權是票房毒藥
不過,台灣股市特有的無償配股制度,已使市場籌碼愈趨浮濫,再加上台灣資金外流嚴重,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除權行情不再是萬應靈丹,而且可能是票房毒藥。今年參加除權的投資人,可能有八、九成無法填權,除權不但不能「填權」,很可能是出錢來除自己的權。而且,一兩年後,只要聽到「除權」、「高配股」,投資人可能兩腿發軟,股價可能先暴跌再說。
今年的除權行情由具有網路概念的精業揭開序幕,精業在除權前股價一度拉升到七二.五元,精業在六二元的價位除權,除權參考價是四七.六元,除權後漲到五○.五元,如今一度跌破四○元大關,參加精業除權的投資人全部處在套牢狀態。
接著也被視為重量級除權指標的仁寶,在五月七日配發二.五元股票股利,仁寶在五三.五元除權,除權後股價剩下四四元,也沒有任何填權跡象。接著是通訊股台灣大哥大配發三.二元股票股利,在五月九日除權,但是除權出現了大跳空缺口,台灣大哥大除權後股票便脫離五○元的箱形區間,股價在三六.五元附近浮沉。
不論是精業、仁寶、台灣大哥大,這些過去形象優良的公司,除權後根本沒有出現任何「填權」的訊息,這實在是因為股票印了太多,籌碼蓋過資金,股票根本沒有除權行情可言。
就以除權後「貼權」的台灣大哥大來說,台灣大不愧是民營行動電信的大哥大。台灣大哥大民國八十六年成立,資本額是六十億元。這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輕公司,今年再發行三十三億元的海外公司債後,股本將達四百億元,台灣大經營團隊將士用命,四年之間,行動電話用戶衝刺到五百萬戶,一舉超越中華電信,成為國內最大行動電話系統服務業者。
論獲利,台灣大哥大的確是一級棒,台灣大八十七年每股盈餘二.三九元,八十八年三.○一元,去年達五.一三元。今年股本從二七六億元躍升至四百億元,不過稅後純益預估仍可達一五八.八億元,每股盈餘為三.九七元。
可是台灣大哥大業績亮麗,股價卻節節走低,除了股本膨脹速度太快之外,當年台灣大哥大由太電主導,太電集團邀集了富邦、國巨、長榮、宏碁等集團共襄盛舉,無奈這兩年景氣逆轉,台灣大哥大成了股東的提款機,包括國巨、明碁、長榮航空等都以出售台灣大哥大股票作為潤飾帳面的法寶,大股東不計價殺出股票,股價於是易跌難漲,自然不可能有除權行情。
散戶參加除權,還有兩個風險,一是必須負擔高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隔年繳稅的時候,可能必須承擔高稅率,如果參加除權,股價又貼權,除了賠掉差價外,隔年繳稅是痛上加痛,因此,參加除權除非這家公司有十足勁爆的成長潛力,否則寧可棄權。
貼權又繳稅 股東痛上加痛
第二個參加除權的不利因素是股東與員工的相對不對稱性。上市上櫃公司的除權,除了增加無償配股或現金增資部分外,還負擔了員工分紅配股所造成的每股盈利稀釋效果。假如大家留意公司增資發行新股公告,這個部分影響股東權益頗大。
以旺宏來說,旺宏在五月八日發出增資發行新股公告,旺宏盈餘轉增資六三.七四億元(每千股配二百股),及資本公積二四.七四億元(每千股配二百股)。這其中六三.七四億元的盈餘轉增資就含員工紅利一四.二六億元,換句話說,股東在盈餘轉增資中只占七七.六二%,其餘皆為員工所有。
旺宏的員工分到一四.二六億元,等於分配到十元面額的股票一.四二六億股,若以旺宏五月十四日四七元價位,除權後的價格約三六元,那麼旺宏的員工去年分紅配股市值約達五一億元。旺宏八十九年稅後純益約一○六億元,員工幾乎是分掉了獲利的一半。
去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交大上課時,即針對員工分紅配股提出他的觀點,張忠謀先生說:「員工分紅配股是最近十幾年科學園區發展出的現象,因為台灣沒有股票選擇權,所以變通辦法就是以每年盈餘提撥一部分在盈餘轉增資時,讓員工同時轉增資。假設公司今年盈餘一百億元,以其中一○%做為員工紅利,就有面值十億元的股票發給員工,員工拿股票時不必付稅,這筆股票的市值又數倍於面值, 賣出時是以面值課稅, 實在是給員工的很大好處, 也算是台灣的innovation (創新)之舉,員工當然很開心。
在台灣產業環境的隱憂之一,就是太多投資者及員工相當急功近利,這種分紅制度,絕對是助長急功近利的原因之一。就算我們現在再訂出股票選擇權制度,但是員工『馬上拿』股票已經習慣了,一時之間要改變是很難的,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與同業的競爭因素,如果我轉採用股票選擇權而別人不用,員工也有可能流失。」
連張忠謀都認為員工分紅配股不合理,可是同業如此,大家只好一路跟進。去年台積電稅後純益六五一億元,員工可分配到四六.七萬張,若以台積電除權參考價九四元估,台積電員工分配到的股票市值約三○八億元,也將近去年獲利的一半。
這方面聯電比較精簡一些,由於景氣下滑,聯電員工分紅配股降為一.九%,聯電員工可分配一四.九萬張,市值約六八億元,算是半導體業比較節制的。去年DRAM 景氣突然大好,華邦員工分配到九.九萬張,茂德分配四.七萬張, 力晶分到三.七萬張。
半導體受到景氣循環變動影響很大,景氣好的時候,每家 DRAM 廠都大賺,景氣差的時候,每家 DRAM 廠又大賠,員工的努力顯然不是 DRAM 廠獲利的關鍵。即使是晶圓代工廠也是一樣,去年台積電、聯電都賺大錢,但是今年第二季起產能利用率降至五成以下,台積電單月營收從高峰的一八三億元降至九二.三億元,聯電從一○八.六億元降至五八.一七億元。不過不論是景氣、不景氣,員工永遠是最大贏家,今年台積電平均一個員工可以拿到二二○萬元,聯電也有六八萬元,員工是永遠只賺不賠的贏家。
向來是股市模範生的華碩,在五月十一日的股東大會上,就為了員工分紅配股,小股東力戰大股東,最後到了中午十二點才討論就緒,問題的根源在華碩決定將員工分紅配股由九千張提高到一萬八千張,會議在主席施崇棠裁定表決下,才以到場權數的三分之二贊成通過。
華碩配股二.五元,以十四日的一五二元計,除權參考價約一二○元,員工分到一.八億股,市價高達二一六億元,換句話說,華碩員工分到的股票價值達二一六億元,比華碩去年一整年獲利一五六億元還多。
員工消費 股東買單
施崇棠認為,在當今國內的就業環境下,提高員工配股是網羅人才不得不然的做法,提高配股可留住優秀人才。華碩是國內一流主機板大廠,擁有高獲利的優勢,小股東自然不敢說不。不過華碩四千多個員工分享二一六億元,一個員工平均分到三.六張,市價超過五百萬元,而華碩的經營階層既分享員工分紅配股,又有一%的董監酬勞,實質所得可能高得嚇人。
強調智慧財產權的 IC 設計業,員工更是大贏家,去年員工紅利配股,瑞昱員工分配一一.七五%,偉詮達一五.八六%,智原為一四.四五%,義隆為一○.七六%,松瀚為一三.七七%,矽成為一五.六三%。以瑞昱來說,八十九年瑞昱稅後純益一六.九億元,但員工分到一.四八萬張股票,市值約一七.四億元,比瑞昱一整年賺的還多,而瑞昱由三百個員工分到十七億元股票,每名員工分到的錢比華碩還多。
偉詮去年賺了五.七三億元,這其中又涵蓋超過二億元的出售數位聯合業外收益,但員工分到六三九.二萬股,市值已達三.五四億元。而智原去年稅後純益六.四九億元,員工分到五八四.二八萬股,市值已達九.九三億元,比智原全年獲利還分得多,同樣地,松瀚去年賺到三.九六億元,可是員工卻分走了四.三二億元,而 IC 設計業龍頭老大威盛去年員工分到二四○○萬股,折算市值約四三.二億元,約占去年全年獲利的八成,新上櫃的聯詠員工分到八三九萬股,市值也達七.七億元, IC 設計業以豐厚條件來吸引員工,可是一旦員工不能為股東創造高的每股盈餘,股東將成最大的受害者。
去年台晶記憶體每股盈餘四.五五元上櫃,殊料 SRAM 與 DRAM 景氣逆轉,台晶記憶體首季就出現八九三四萬元的虧損,台晶記憶體股價從五九元一口氣跌至二四.八元,承銷價都差點打五折,矽成也留下不良示範,才剛上櫃的矽成,去年員工分走了一二二六萬股,可是今年景氣欠佳,單季獲利從六.○八億元慘跌到八一二二萬元,股價也從一八五元跌至六五元。員工的股票照拿,但是小股東可賠慘了。
國內資訊電子業其實受到景氣循環影響最大,今年全球景氣逆轉,每家公司幾乎都豎白旗投降, DRAM 廠最明顯的是茂矽本業首季虧了一九.九五億元,華邦也虧了一四.二億元,世界先進虧了四.一二億元,茂德虧了五.六二億元,可見碰到不景氣根本就束手無策。台積電與聯電第二季業績恐怕很不理想,員工也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施崇棠先生說,提高員工配股是網羅人才不得不然的做法,可是員工配股太過浮濫,卻是肥了員工瘦了股東,像是去年全年虧損八.八二億元的矽統,每名員工今年也可分配九九九九股。有的公司則把處分業外獲利所得拿來當成員工配股,試想公司處分業外,與員工又有何關聯?
假如一家公司,每年員工可分享一○%的分紅配股,公司創辦第二年,員工可分得一○%,第二年員工占公司一一%,如此以等比級數計算,十年後員工可占公司二八.五%股權,再往下一路配下去,公司必歸員工所有。員工分紅配股有如刀刃的兩面,運用得宜,有激勵士氣、創造業績的效果,可是運用不當,則形成「員工消費,股東買單」的效應,好處全歸員工,股東卻只有擦屁股的分。像今年買到台晶記憶體與矽成的小散戶只有自認倒楣的分。
台灣傳統產業應該」減肥」
其次是股東與員工之間不對稱與不對等待遇,股東必須按市價買進股票,員工則按照面額配股,幾乎可以說是不要本錢的股票,員工隨便賣,隨便賺。且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員工配股愈配愈多,像台積電配股一次就是四六.七萬張,員工分紅一次等於增加三家新銀行出來,而華碩員工分到一.八億股,市值已超過兩家新銀行。小股東用每股一五○元以上買進華碩股票,可是華碩除權後員工平白多出一億八千萬股,一旦員工拿到市場變現,立刻抽走二百億元資金。
電子股今年增資後家家都是大股本公司,除了台積電是一六八三億元,聯電是一三三三億元的超級大戶外,仁寶是一九七.六億元,鴻海是一八五.八八億元,華邦是四四二.五二億元,旺宏是三三五.九三億元,華碩是一九六.七九億元,廣達是二一六.二五億元,多數電子股是二百億元級的大公司。
股票滿天飛舞,台灣資金又嚴重外流,可以想見,電子業賴以挽留公司人才的員工紅利配股制度,經過十幾年漫無限制的分配,後遺症逐漸浮現,像外資已幫忙鎖住三一八.二萬張台積電,一九三.五萬張聯電股票,可是台積電與聯電仍有深沉賣壓,實在是因為籌碼太多了,外資根本買不完。
過去十幾年,台灣的投資人愛股票遠甚於愛現金,可是這兩年眼看著股價一天天縮水,多配股的觀念開始起了化學變化,也許今年大家對配股仍有一絲期盼,但是過了今年,當大家發現超過九○%的股票根本不會填權,以後大家聽到大增資,很可能嚇得兩腿發軟,股價可能連跌好幾支停板。
香港沒有台灣的無償配股制度,可是香港人只要聽到「集資」兩個字,就眼睛睜大大,最近兗州煤業宣布批股集資四.九七億港元,股價立刻由三.六二五港元跌到二.九港元。另外,華潤創業宣布配售二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消息傳出,華潤股價當天就暴跌五.九一%,在香港批股成了超級大利空。
最近櫻花宣布減資五○%,將股本由三七.八億元減為一八.九億元,櫻花宣布減資,股價立刻連跌兩支停板,其實櫻花的重心在大陸,台灣廠的營收約二十億元,假如股本降為一八.九億元,每股營收約十元,櫻花的減資應有正面意義。台灣的傳統產業應該減資的恐怕不只櫻花一家,幾乎所有的營建業都應減肥,像國建股本一六七.五二億元,營收只有八十億元,股本再減一半應不為過,其他如水泥股的台泥、亞泥,現在考慮的應不是股本增資多少,而是鄭重其事地討論減資的必要性。
連張忠謀都認為員工分紅配股不合理,可是同業如此,大家只好一路跟進。去年台積電稅後純益六五一億元,員工可分配到四六.七萬張,若以台積電除權參考價九四元估,台積電員工分配到的股票市值約三○八億元,也將近去年獲利的一半。
這方面聯電比較精簡一些,由於景氣下滑,聯電員工分紅配股降為一.九%,聯電員工可分配一四.九萬張,市值約六八億元,算是半導體業比較節制的。去年DRAM 景氣突然大好,華邦員工分配到九.九萬張,茂德分配四.七萬張, 力晶分到三.七萬張。
半導體受到景氣循環變動影響很大,景氣好的時候,每家 DRAM 廠都大賺,景氣差的時候,每家 DRAM 廠又大賠,員工的努力顯然不是 DRAM 廠獲利的關鍵。即使是晶圓代工廠也是一樣,去年台積電、聯電都賺大錢,但是今年第二季起產能利用率降至五成以下,台積電單月營收從高峰的一八三億元降至九二.三億元,聯電從一○八.六億元降至五八.一七億元。不過不論是景氣、不景氣,員工永遠是最大贏家,今年台積電平均一個員工可以拿到二二○萬元,聯電也有六八萬元,員工是永遠只賺不賠的贏家。
向來是股市模範生的華碩,在五月十一日的股東大會上,就為了員工分紅配股,小股東力戰大股東,最後到了中午十二點才討論就緒,問題的根源在華碩決定將員工分紅配股由九千張提高到一萬八千張,會議在主席施崇棠裁定表決下,才以到場權數的三分之二贊成通過。
華碩配股二.五元,以十四日的一五二元計,除權參考價約一二○元,員工分到一.八億股,市價高達二一六億元,換句話說,華碩員工分到的股票價值達二一六億元,比華碩去年一整年獲利一五六億元還多。
員工消費 股東買單
施崇棠認為,在當今國內的就業環境下,提高員工配股是網羅人才不得不然的做法,提高配股可留住優秀人才。華碩是國內一流主機板大廠,擁有高獲利的優勢,小股東自然不敢說不。不過華碩四千多個員工分享二一六億元,一個員工平均分到三.六張,市價超過五百萬元,而華碩的經營階層既分享員工分紅配股,又有一%的董監酬勞,實質所得可能高得嚇人。
強調智慧財產權的 IC 設計業,員工更是大贏家,去年員工紅利配股,瑞昱員工分配一一.七五%,偉詮達一五.八六%,智原為一四.四五%,義隆為一○.七六%,松瀚為一三.七七%,矽成為一五.六三%。以瑞昱來說,八十九年瑞昱稅後純益一六.九億元,但員工分到一.四八萬張股票,市值約一七.四億元,比瑞昱一整年賺的還多,而瑞昱由三百個員工分到十七億元股票,每名員工分到的錢比華碩還多。
偉詮去年賺了五.七三億元,這其中又涵蓋超過二億元的出售數位聯合業外收益,但員工分到六三九.二萬股,市值已達三.五四億元。而智原去年稅後純益六.四九億元,員工分到五八四.二八萬股,市值已達九.九三億元,比智原全年獲利還分得多,同樣地,松瀚去年賺到三.九六億元,可是員工卻分走了四.三二億元,而 IC 設計業龍頭老大威盛去年員工分到二四○○萬股,折算市值約四三.二億元,約占去年全年獲利的八成,新上櫃的聯詠員工分到八三九萬股,市值也達七.七億元, IC 設計業以豐厚條件來吸引員工,可是一旦員工不能為股東創造高的每股盈餘,股東將成最大的受害者。
去年台晶記憶體每股盈餘四.五五元上櫃,殊料 SRAM 與 DRAM 景氣逆轉,台晶記憶體首季就出現八九三四萬元的虧損,台晶記憶體股價從五九元一口氣跌至二四.八元,承銷價都差點打五折,矽成也留下不良示範,才剛上櫃的矽成,去年員工分走了一二二六萬股,可是今年景氣欠佳,單季獲利從六.○八億元慘跌到八一二二萬元,股價也從一八五元跌至六五元。員工的股票照拿,但是小股東可賠慘了。
國內資訊電子業其實受到景氣循環影響最大,今年全球景氣逆轉,每家公司幾乎都豎白旗投降, DRAM 廠最明顯的是茂矽本業首季虧了一九.九五億元,華邦也虧了一四.二億元,世界先進虧了四.一二億元,茂德虧了五.六二億元,可見碰到不景氣根本就束手無策。台積電與聯電第二季業績恐怕很不理想,員工也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施崇棠先生說,提高員工配股是網羅人才不得不然的做法,可是員工配股太過浮濫,卻是肥了員工瘦了股東,像是去年全年虧損八.八二億元的矽統,每名員工今年也可分配九九九九股。有的公司則把處分業外獲利所得拿來當成員工配股,試想公司處分業外,與員工又有何關聯?
假如一家公司,每年員工可分享一○%的分紅配股,公司創辦第二年,員工可分得一○%,第二年員工占公司一一%,如此以等比級數計算,十年後員工可占公司二八.五%股權,再往下一路配下去,公司必歸員工所有。員工分紅配股有如刀刃的兩面,運用得宜,有激勵士氣、創造業績的效果,可是運用不當,則形成「員工消費,股東買單」的效應,好處全歸員工,股東卻只有擦屁股的分。像今年買到台晶記憶體與矽成的小散戶只有自認倒楣的分。
台灣傳統產業應該」減肥」
其次是股東與員工之間不對稱與不對等待遇,股東必須按市價買進股票,員工則按照面額配股,幾乎可以說是不要本錢的股票,員工隨便賣,隨便賺。且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員工配股愈配愈多,像台積電配股一次就是四六.七萬張,員工分紅一次等於增加三家新銀行出來,而華碩員工分到一.八億股,市值已超過兩家新銀行。小股東用每股一五○元以上買進華碩股票,可是華碩除權後員工平白多出一億八千萬股,一旦員工拿到市場變現,立刻抽走二百億元資金。
電子股今年增資後家家都是大股本公司,除了台積電是一六八三億元,聯電是一三三三億元的超級大戶外,仁寶是一九七.六億元,鴻海是一八五.八八億元,華邦是四四二.五二億元,旺宏是三三五.九三億元,華碩是一九六.七九億元,廣達是二一六.二五億元,多數電子股是二百億元級的大公司。
股票滿天飛舞,台灣資金又嚴重外流,可以想見,電子業賴以挽留公司人才的員工紅利配股制度,經過十幾年漫無限制的分配,後遺症逐漸浮現,像外資已幫忙鎖住三一八.二萬張台積電,一九三.五萬張聯電股票,可是台積電與聯電仍有深沉賣壓,實在是因為籌碼太多了,外資根本買不完。
過去十幾年,台灣的投資人愛股票遠甚於愛現金,可是這兩年眼看著股價一天天縮水,多配股的觀念開始起了化學變化,也許今年大家對配股仍有一絲期盼,但是過了今年,當大家發現超過九○%的股票根本不會填權,以後大家聽到大增資,很可能嚇得兩腿發軟,股價可能連跌好幾支停板。
香港沒有台灣的無償配股制度,可是香港人只要聽到「集資」兩個字,就眼睛睜大大,最近兗州煤業宣布批股集資四.九七億港元,股價立刻由三.六二五港元跌到二.九港元。另外,華潤創業宣布配售二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消息傳出,華潤股價當天就暴跌五.九一%,在香港批股成了超級大利空。
最近櫻花宣布減資五○%,將股本由三七.八億元減為一八.九億元,櫻花宣布減資,股價立刻連跌兩支停板,其實櫻花的重心在大陸,台灣廠的營收約二十億元,假如股本降為一八.九億元,每股營收約十元,櫻花的減資應有正面意義。台灣的傳統產業應該減資的恐怕不只櫻花一家,幾乎所有的營建業都應減肥,像國建股本一六七.五二億元,營收只有八十億元,股本再減一半應不為過,其他如水泥股的台泥、亞泥,現在考慮的應不是股本增資多少,而是鄭重其事地討論減資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