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股市持續再創新高,但是我對美國的前景依舊充滿隱憂;並不是我希望美國股市下跌,而是從近期的一些跡象看來,推動美國股市大漲的動力已經逐漸減弱。
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高,但是要知道,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市場資金氾濫,企業和政府發行票券之間的的利差幾乎是一致的,這顯示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愈來愈迫切,而市場的資金也愈來愈少,所以利率才會逐漸走揚。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很難再有像過去一段時間享受低利率的環境。
此外葛林斯潘日前也公開暗示,FED 在二月升息幾乎已成定局,對美股的壓力自然加重。不過我也不認為美國股市就會因此而崩盤,只是漲多了,往下調整的壓力會加重。同時現階段美股也不至於出現大幅崩跌的情況,要有,也會在盤整一段時間之後才出現。
台灣股市最近的震盪稍微大了一點,不過我想台灣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股市經濟都一樣。過去兩年台灣股市和美股的關聯度不大,所以若是美股在這裡出現較大的跌幅,台灣應該還是會走自己的路。當然如果萬一美國股市出現大崩盤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到時不要說台灣,全球金融市場恐怕都難以倖免。
台灣的資金還是太多,對股市當然有一定的幫助;不過央行要不要讓資金繼續氾濫下去,大概會考慮幾個問題:一個是銀行的呆帳太多,在總統大選前,央行會不會有政治上的壓力而不敢輕言改變貨幣政策;另外就是台灣房地產的情況還很糟,加上地震的後遺症,上個禮拜竟然連政商關係良好的宏國集團都傳出財務吃緊的消息,可見房地產市場還有一段苦日子要撐。
地震過後對建商的最大影響是,現在正在蓋的大樓,其防震的安全性可能會遭到民眾質疑,未來蓋大樓的成本也會增加。如果加上銀行要解決呆帳的問題,而實力較弱的銀行很可能因而出清手上持有的房地產,對房地產可說是雪上加霜。
我要再一次強調,我對美國股市並不悲觀,只不過美股好太多年了,這點讓我不太安心。本來美國在五年前就應該要升息的,可是不巧碰上墨西哥金融危機,接著是亞洲、俄羅斯等地的金融風暴,使得美國利率不升反降;如今因為經濟太熱,失業率太低,而石油又上漲,所幸物價情勢還好,而投資又太熱,所以錢一直往美國跑;一旦其他地區有好的機會,錢就會流過去。美國的網路公司雖然熱門,但是像 Yahoo、Amazon、AOL 過去一年的股價並沒有預期中的好,其中是否代表美國的資金不再像以前那樣的多,很值得觀察。
不過上面幾家是 B2C 的網路公司,賣軟硬體設備給其他企業的 B2B 網路公司發展的情況就還不錯;因為美國的經濟強,是投資的部分一直有在成長。可是在我前頭提到,企業資金需求開始轉強的時候,過去讓美國經濟成長的條件或許已經悄悄地在改變了。
不久前我看到一份報導,意思是台灣的行動電話系統比美國的要好很多,而未來中國大陸使用的系統會更好;這是因為美國的固網已經開放很久了,在業者充分競爭下,美國的固網業務和品質「俗擱大碗」,寬頻也好,長途撥接也好,讓消費者都很滿意,所以一般美國消費者對行動電話的需求不是很強烈。
台灣是因為過去固網品質做得不好,所以當行動電話開放民營後,大哥大成長的速度快得驚人,品質也不錯;而中國的固網做得更糟,所以未來中國的大哥大一旦開放,肯定會比台灣的系統發展得更快更好。
從這裡讓我想到,新的科技固然增加了美國的效率,但是由於美國的效率已經不錯了,所以新科技在美國所能再增加的效益相對就比較低;可是若是能把同樣的科技放在台灣、中國,效果會比應用在美國更強。所以我才會認為,未來美國的股市也好、經濟也好,成長的速度會慢下來;而亞洲則會發展得比較快,不過只會集中在較先進的東北亞地區。
整個亞洲中,政治比較好的國家和不好的國家其實已經很容易區分出來,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因素一直是干擾經濟正常運作的變數。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只要基本上是為國家做事,能為國家帶來進步,就算是不錯的政治人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東北亞國家的領導人大致還符合這個條件。
過去我一直強調,政府管的事愈少愈好,但是卻有幾件事非做不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基礎建設,包括硬體及軟體的基礎建設;硬體的部分還容易懂,不外是道路、電力、通信等設施;而軟體的基礎建設則是指法律及制度層面。政府可以什麼都不要做,但是這兩項一定要做好。
台灣在電力、通訊自由化的動作都比較慢,但是總是在做。而中國政府的高層二十年來對經濟事務都還算專業,方向還算正確,當然地方政府的貪污、無效率還有待克服。
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到中國,當時感覺在經過共產黨執政三十多年後,整個中國都沒有進步,不管是街道、路上的汽車,都很像五○年代的美國。我進到火車站時,好像到了火車博物館一樣,仔細一看,火車機頭是二年前,一九八一年製造的,但是樣式非常老舊。
最近就不一樣了,雖然中國政府對人權、信仰,以及對台灣的態度等方面都不是很好,但是對內的經濟真的進步很多。再加上中國加入 WTO,代表她願意接受西方的經濟遊戲規則,未來中國的經濟上來,又可以刺激區域的經濟成長。
如果我們把錢投資在美國企業上,用以增加科技設備,所得到的效果一定沒有將同樣的錢投資大陸的效益來得高;雖然現在中國政府對網路產業還存有疑懼,但是近日看來又有放鬆的跡象。
要說到投資中國,台灣商人應該算是先驅了。可是早期台灣人在中國到處投資,西南部有、東北也有,甚至連新疆都有;到了現在,集中化的趨勢已經成形,像廣東的東莞開發得最晚,但是發展卻很快。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網路社群的概念。
在網路上,一、二個網站沒什麼力量,四、五個會好一點,如果能聚集四、五十個網站在一起,效率就很高了,可以組成一個小型的經濟體。台商在大陸也一樣,過去單打獨鬥,力量分散掉了;如今有了上下游網絡的牽連,經營效率大大提升。東莞地方夠大,容納大多數的台商也沒問題,加上距離香港又近,所以成為近年台商最喜歡的設廠地點。
說到距離,未來即使兩岸三通,香港的轉口角色會更加吃重;中國的港口淤積嚴重,吃水深的船舶都沒辦法到岸;而中國港口的效率也是一大問題,所以三通要走海運還是透過香港最快。空運方面,以東莞的地理位置,到香港只要一個半鐘頭的車程,人員進出仍是從香港機場最方便。
中國的優勢在於成本便宜,如果台灣的上下游廠商一起過去,不但產品品質及交期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交易的風險也大為降低。此外,我曾聽過一位上市公老闆提過,他的公司三年前分別在中國及泰國設廠,當時兩地都各有十五位台灣派去的幹部。三年後,中國公司只留一位總經理,其餘幹部都是當地人;而泰國廠到現在還是維持十五位台灣幹部,這也是我看好東北亞的原因。而一旦中國各方面上軌道,可能成長得更快。
當美國經濟成長減緩後,中國的經濟極可能步入加速成長的階段,台灣處在兩強中間,美國將高科技技術交給台灣,中國又提供了龐大的經濟實力及低廉的成作為後盾,未來台灣會是中國成長的最大受惠者。尤其,當中國的大哥大普及率逐漸提升後,手機把過去沒有關聯的中國人連結在一起,再加上網路的效應,這股社群聯結的力量絕對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