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民營化的壓力與衝擊,正在立法院備詢、積極為營造台灣更佳航空工業發展市場努力的漢翔公司總經理胡謹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台灣擁有發展成為亞太航空工業中心的潛力,只要政策進一步配合,台灣的天空將是無限寬廣的,以下為專訪紀要:
答:現階段仍在持續努力中,當前最主要的事項,即是在尋求國外策略性投資人承購股權。有關這部分的作業,我們已經鎖定幾家主要合作對象,正積極洽談中,希望相關的國外業者可趕在年底前明確表達是否有合作的意願。這部分完成後,所謂民營化的作業,僅剩下民營化釋股的手續,預計在三至六個月內完成。
問:當前漢翔所面臨的衝擊,不僅僅在民營化後的遽變,不久的將來,當最後一架 IDF 交機後,漢翔將面臨業務量急速萎縮的窘境, 公司如何渡過這個難關呢?
答:過去漢翔以承接軍方生產戰機為重,IDF 生產告一段落後,當然會對漢翔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不過,早在多年前,漢翔即積極將目標鎖定在民用機市場,這幾年來參與的國際合作案相當多, 包括 S-92 直升機、波音 717-200 區間客機、 AE-720 商務客機、ASE-120 氣渦輪工業引擎、601K 氣渦輪引擎、CT-7 引擎……等等,我們會運用現有的資源,積極拓展合作機會,創造商機與利潤。
另外,我們也積極與軍方協調更多的合作機會,如爭取軍機商維(軍方戰機交由民間維修)、研發下一代戰機、研發高性能教練機等等。
問:從任務導向的生產單位到強調競爭力的民營化企業,未來漢翔如何擺脫過去只重生產不重經濟效益的弊病?
答:過去漢翔的營運實際績效,是依空軍的需求而編列成本預算,不以營利為導向,因此,單從生產部分的盈餘看待漢翔的生產效益。不過,漢翔員工多達三千九百人, 營運成本壓力確實不小,尤其在 IDF 完成生產後,因業務減少造成人員及廠房設施閒置的情況將更嚴重,這部分我們將再透過裁員的動作以及人員的再訓練,配合加強民用航空市場的爭取,達到開源節流的目的,減輕營運壓力。
問:展望未來,漢翔在民營化之後,在全球航太產業上有何競爭利基?
答:漢翔研發生產 IDF 戰機的經驗與實力,就亞洲各國來講, 我們可以自豪地表示,就航空工業研發能力而言,漢翔是最強的;另外,在整個基礎生產體系上,我們所建立的中衛體系,都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對景氣變動的調適能力較強,因此,亞洲風暴摧殘亞洲各國後,台灣以漢翔為中心所建立的航太中衛體系,成為最具發展潛力與實力者,在未來亞太航空工業市場極具競爭力。
問:台灣發展航太事業大旗已高舉十年,但迄今似乎看不出具體成果,主要原因為何?未來又將如何突破?
答:台灣現階段發展航空工業最不利的因素在於資金不足。航空工業是項高投資、且回收期長的產業,國際大型合作開發案一%的投資股份動輒數十億台幣,漢翔雖想參與其中,卻苦無資金,想向銀行貸款利息又高達七、八%,因此,政府要發展航太工業,成立航太事業發展基金實為第一要務;另外,在軍方也應多將軍機維護業務釋出,厚植航太工業基礎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