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統科技於本月十一日提前完成第三季的獲利結算,不僅大幅超越原訂目標,同時還宣布取得美商瑞思科技的微處理器技術。近來一直是股市焦點的矽統科技總經理劉曉明,在這場法人說明會中,顯得更加的意氣風發。
麥克波特在他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曾經提到三種競爭策略,包括「低成本」、「差異化」及「專精」策略。從這個模型來分析,矽統的策略定位可以很明確地定義為「低成本」策略。
首先,矽統將目標市場定位在低於一千美元以下的個人電腦系統整合晶片組市場,劉曉明就曾說過,「低於一千美元以下的產品我們全要,高過一千美元以上的產品就全部讓給別人。」這種低價策略再清楚不過,而且,這個策略決定以後,矽統公司發展的軌跡,完全依循這個方向。
例如,矽統是最早將繪圖晶片的功能整合到晶片組之內,將原來需要好幾顆的晶片簡化成二顆甚至一顆,整合過程中成本就大幅降低;接著,矽統決定興建八吋晶圓廠,雖然還有其他附帶目標,但最重要的是為了降低成本。
晶片組產品經過近二十餘年的發展,已是 IC 產品中最成熟的產品之一,毛利率約僅三成,比消費性、監視器等其他產品近四成的毛利率還要低,對於矽統來說要再提升毛利率,只有從上游晶圓代工著手。目前台積電、聯電毛利率約在三、四成之間,上游廠商的利潤形成矽統難以克服的經營成本,矽統興建自己的晶圓廠,理論上只要達到台積電、聯電經營水準的七○ %,晶片組的毛利就有提升的空間。
半年前矽統提出晶圓廠計畫,當時引起外界諸多質疑,但是從下半年起,晶圓代工產能緊繃,台積電、聯電產能全部滿載,九二一大地震使產能不足的問題更雪上加霜,由於預估明年景氣會更好,晶圓代工不足的情況將更嚴重,現在看來,矽統建廠的決定似乎頗有先見之明,難怪最近劉曉明見到記者就很得意地說:「以前你們一直質疑矽統做法,現在是不是更了解一些了?」
矽統當初決定興建晶圓廠時,劉曉明曾提出兩個理由,一個是「 IC 公司要達到十億美元的營業額,必須要有自己的晶圓廠」;另一個是「這個晶圓廠蓋在台灣,利用台灣的製造優勢,未來競爭力會很強」。從現有的案例來看,第一個論述可能對,但不一定對,因為以美商凌雲邏輯為例,在達到十億美元營業額後也朝興建晶圓廠方向走,但結果宣告失敗。至於第二個理由很可能是對的,因為台灣在晶圓製造擁有比其他國家相對性的優勢,台積電、聯電的競爭優勢除了經營團隊外,也有很大的因素是來自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就像劉曉明說的:「台積電可以成功,我們沒有理由不成功。」
隨著全球低價電腦市占率不斷提高,在美國主流市場低價電腦甚至已搶占七成的市占率, 矽統低價策略的定位,讓 SIS (矽統的英文名) 的產品愈賣愈旺,目前不僅系統晶片組出貨量已超越威盛,繪圖晶片的出貨量也不斷攀升,成為全球前四大的供應商。
若以這個角度來看,矽統雖然買到瑞思的微處理器技術,但主要目的仍是在鞏固在整合晶片技術上的實力,為的仍是以降低成本為中心目標,與威盛大張旗鼓向微處理器發展的方向大不相同。矽統不斷朝降低成本的方向努力,若能夠成功經營晶圓廠,將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經營模式,而且,一旦這種模式可以成功,張忠謀、曹興誠等人恐怕會不太高興,曾向外界說過「台灣只有張忠謀是我的前輩,其他人都是我的平輩或後輩」的劉曉明,應該可以更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