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從九七年中正式席捲全亞洲,一直是亞洲重要金融貿易重鎮的香港,在九七回歸一年之後,由於港元採取聯繫匯率,面對著亞洲各國股市的狂貶,香港在去年八、九月間面臨空前壓力,國際投機客以索羅斯為首挾巨資襲擊香港,他們又沽空港元,又加碼放空港股,香港股市一度重挫到六五四四,而港元也面臨沈重貶值壓力,香港政府在危機中祭出了一一二○億港元的外匯基金,全力吸納港股。
這場香港特區政府與國際炒家的戰爭,後來因為 LTCM 事件,使國際炒家鎩羽而歸,香港特區政府也打了一場勝仗。不過最受矚目的則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匯豐控股一七○港元上下,大手筆買進二‧三七億股,耗資三百多億港元,香港政府一下子控有匯豐八‧八一%的股權,成為匯豐控股最大的單一大股東,香港政府有效控穩了匯豐的股價,也使港股擺脫危機。
美國上市再度成為拉抬港股的特效菜匯豐控股在香港一直扮演了股王至尊的地位,因為匯豐控股總市值逾六千多億港元,市值幾乎占港股的三成,因此,匯豐股價上漲,香港恆生指數泰半漲勢居多,反之,匯豐下跌,港股多半以跌勢收場,匯豐控股在港股中所占的中流砥柱地位不言可喻,九七前後,匯豐股價大漲到二七九港元,恆生指數也被推升到一六八二○的天價。
香港特區政府在去年六五四四的港股保衛中,香港政府在一七○港元附近承接匯豐,股價卻一路跌至一三一港元,香港特區政府一度因為買匯豐而套牢,而匯豐股價在去年九月二十一日創下一三一港元低價之後,從此步步走高,去年底,匯豐股價一度挑戰二○○港元,恆生指數也順利登上萬點大關,並且從此扭轉頹勢。原本特區政府護盤的猛藥,到了二月已發酵告一段落,恆生指數一度面臨九千點大關保衛戰,此時匯豐、恆生、東亞銀行相繼發表業績報告,都出現獲利重大衰退局面,眼看著港股回檔難免,就在最關鍵一刻,匯豐控股發布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大計畫||匯豐銀行宣布將在紐約掛牌上市,股份一拆三,面值轉為美元,從此匯豐控股將搖身一變為英國註冊,美元票面及三地上市的跨國大公司。
匯豐控股宣布了這個大計畫,儘管匯豐宣布九八年全年盈利四三‧一八億美元,較上一年度減少二一‧三%,但是因為美國上市的利多,股價由一八三港元起漲,一口氣漲到二二五港元,港股也在匯豐控股的帶動下,不但得以在九千點左右止跌,而且,恆生指數一點一點挑戰一萬零五百點成功,若非匯豐控股,香港恆生指數恐怕沈浮於九千點以下。因為,去年八、九月間,香港特區政府大力護盤,除了買了八‧八一%的匯豐控股外,還包括一二‧○九%的新世界發展,一二.七%的太古洋行 A,一○.七五%的長江實業,及九.○六%的新鴻基地產等,由於特區政府幫三十三檔恆生成分股鎖住籌碼,使得三十三檔恆生成分股完全撐住恆生指數,其餘二、三線股幾乎在原地踏步,更慘的是有的紅籌股及國企股仍續創新低。
例如,九七前後,國企股指數上衝到一七七八點,最後卻慘跌至二二八點,如今仍在三百點上下浮沈。而紅籌股一度衝高到四二二一點,最後仍慘跌至五五八點,如今仍在七百點出頭,顯然可見衝上一萬點的恆生指數漲勢完全集中在藍籌股上,而藍籌股中,匯豐控股的角色又完全左右了港股的漲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匯豐控股的國際化腳步正是未來台灣金融業轉型與改革最好的典範。
匯豐股票「棄港幣,就美元」
匯豐宣布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同時改以美元票面及報價的單一普通股,取代現有港元(香港登記)和英鎊(英國登記)並存的制度。這項計畫完成後,匯豐將是英國註冊,美元票面,三地(倫敦、香港、紐約)上市的公司,格局將加大,匯豐更改美元的票面,一般認為與「淡化港元」在匯豐所占的地位有關,目的在減少「香港包袱」對匯豐未來經營的風險,匯豐降低與香港關係的努力,早在八○年代已開始,先是不斷地向海外投資,最關鍵的是九二年五月利用英國經濟正處低潮,以當年三分之一股份便收購了米特蘭銀行,九八年米特蘭銀行純利超過香港匯豐銀行達七成以上,今年匯豐又趁亞洲金融風暴,以九億美元購下南韓漢城銀行股權。
從七○年代以來,匯豐的國際化戰略部署,最受人稱道。七○年代沈弼主政期間,收購了美國海豐銀行。到了浦偉士時代,再度進行架構重整,匯豐在倫敦成立控股公司,以英國為註冊地,九○年正式宣布進行遷冊,到了九二年宣布購併米特蘭銀行,並同時將倫敦交易所與香港共同列為第一市場,其後又征戰拉丁美洲,先後在巴西與阿根廷建立根據地,去年拉丁美洲狀況不佳,但是匯豐轄下的巴西巴馬蘭特銀行因為流動資產較高,反而為匯豐貢獻了一‧四七億美元盈利。
以銀行的規模及業務來說,匯豐是全球國際化成功的大銀行,可是在投資者腦海中,匯豐的香港色彩卻始終揮之不去,這是因為匯豐由來已外的歷史背景,匯豐是在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由中、英、美、德和波斯等國商人合資成立,中文名稱即為匯豐銀行,英文名為 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後來也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香港是英國殖民地,上海則是當時頗具經濟活力的國際大都會,也是匯豐銀行盈利的中心,上海灘邊的匯豐銀行總部仍留下歷史遺跡。共產黨統治上海後,上海的經濟地位一落千丈,此後匯豐取下了上海,改稱「香港匯豐」,如今香港又變成中國特別行政區,匯豐註冊地點又遷往倫敦,於是中文名字不再有地名而回復到清末的原名「匯豐銀行」,但在這個時候,匯豐已悄悄將英文改為 HSBC。 匯豐銀行百年來的演變,可以看出這家老銀行的變化風貌,尤其是二次大戰後,匯豐總部由上海搬至香港,可以看出其深謀遠慮的布局,而且從匯豐中英文名字的轉化,更可以看出匯豐管理階層的世界觀,過去一個世紀,香港與上海都曾為匯豐帶來巨額利益,如今的匯豐已胸懷世界,當然不再受「上海、香港」的約束,此次改美元為票面,並申請在美國上市,是匯豐正式擺脫地域性陰影,使其名實相副的巧妙布局。
利多還是利空?
昔日匯豐的壯大是充分利用中國及香港的經濟環境,兩地不同時期的繁榮共同成長,當年投資匯豐的股東也因此致富,不過隨著政經情勢的蛻變,匯豐漸漸在名目上和上海與香港畫清界限,對股東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致力為股東謀福利,也是匯豐高層一貫的目標,匯豐在這方面的勢力遠超過有發鈔特權的渣打銀行。
怪不得匯豐幾十年來在香港證券市場,一直都享有極高的評價,例如香港的投資專家曾淵滄就公開寫道:「匯豐是香港所有股票中我最喜愛的一支,一九九七年九月初,我幾乎清掉手上所有的股票,獨匯豐依然大量持有至今,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很看好匯豐的管理層,這是一群身經百戰、處變不驚的管理層。懂得不冒進,懂得把握機會。像匯豐公布業績的同時,也公布了另外兩個好消息:要到美國上市及成功收購韓國銀行。匯豐為了到美國上市,甚至要廢掉港元與英鎊的股票而改以美元報價,美元報價會吸引更多外資買匯豐,因為不必擔心港元貶值,我估計在今年底之前,匯豐股價該有至少兩成的升幅。」而匯豐控股在發布股票在美國上市後,短短半個月內,股價由一八三港元迅速大漲到二二四港元,漲幅高達二二‧四%,完全符合了曾先生的預期。
匯豐捎來好消息,香港投資界都以正面回應,主要有四個憑藉:一是美國上市的利多。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國際投機客全部退縮至美國、美股游資充沛,使美股節節上升,匯豐在美國上市,搖身一變為美股,美國退休基金可以買匯豐,可使匯豐開闢新的買股活水源,當買盤力量增強,而股數卻不增多時,股價必然是易漲難跌。
其次是買匯豐等於是股價美元化,匯豐改為美元票面,一方面淡化港元色彩,另一方面也考慮到英國明年可能投票決定是否加入歐盟,一旦決定加入,英鎊到二○○一年也將不存在,屆時匯豐一定又得改票面,藉著這次到紐約掛牌,同時改美元票面,匯豐才正式完成國際銀行的必要步驟。公元二○○○年起,匯豐以美元為票面,一方面可與香港聯繫匯率畫清界限,一方面又可以巧妙擺脫英鎊因素,令人拍案叫絕,尤其對於香港與歐洲的投資人而言,擔心港元貶值的人,今後不用再存美元了,因為以後買入匯豐等於存入美元,對港元沒有信心又不願離開香港的人,將英鎊匯豐轉為美元匯豐,等於是高價賣出英鎊,買入美元。少了匯價上的困擾,匯豐勢必受到更多國際基金經理人的追捧。去年有人大力暢議港元美元化,匯豐此舉真是美元化了。
三是匯豐預期未來五年內盈利倍增。去年匯豐獲利減二一‧三%,是因為壞帳準備大增,主要是香港、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大額提列壞帳所致。匯豐來自這些國家的盈利,從九七年的六‧五一億美元銳減為○‧三九億美元,降幅達九四%,一般認為亞洲最惡劣的日子已過,九九年的壞帳情況不致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匯豐加強美國市場,從此可使匯豐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真正踏足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及香港)的國際大銀行。
四是匯豐銀行在美掛牌後, 將與美國花旗銀行、JP 摩根、大通等國際化大銀行比價,目前花旗銀行市值達一二三一億美元,美國銀行則逾一千二百億美元,而匯豐以美元計價市值只有七百億美元左右,由於美國銀行本益比都在二十倍上下,匯豐只在十五倍左右,一旦在美國掛牌,股價仍有上升空間。
匯豐控股決定在美國掛牌,對香港股市帶來空前衝擊,國內金融股沈寂了十年之久,近期才在李總統主導銀行營業稅調降中甦醒,最近立委林文郎也大力暢議三商銀合併,不管是購併也好,或是大型金融機構國際化,台灣的金融機構可說仍在啟蒙階段。看看匯豐銀行,想想我們自己,台灣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都應快速邁開腳步,匯豐銀行百年前在中國本土誕生,一百多年走過的足跡,值得我們細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