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畢業,當過影劇記者,30歲赴美學電影製作,宋欣穎首部執導動畫長片《幸福路上》,以六○年代為題,刻畫台灣親情成長故事,並請到歌手蔡依林唱主題曲,魏德聖、桂綸鎂獻聲配音,因而搏得不少吸睛焦點。
新莊幸福路的巷子裡,宋欣穎帶著貌似她分身的「林淑琪」人形立牌一起插腰微笑,只是笑沒幾分鐘,她便面露尷尬。「拍電影教會我勇敢,我以前不想工作還會在家裡哭,現在我能厚著臉皮跟別人開口、要求幫忙。但要面對鏡頭,我還是很不自在。」語畢又是一抹靦腆。突如其來的手足無措,神似她執導的半自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裡的女主角林淑琪,帶著幾分不合時宜,在世界裡跌宕著尋找讓自己幸福的祕方。
《幸福路上》是宋欣穎第一部執導的電影,雖是初試啼聲卻引來不少注目,不但入圍去年釜山影展超廣角動畫單元,也作為本屆金馬影展閉幕片。而一字排開的卡司更是星光熠熠:不僅有桂綸鎂、魏德聖跨界獻聲,蔡依林團隊更為電影量身打造主題曲。新生導演能有大咖助陣,宋欣穎笑著說,二○一三年她參加金馬創投,當年給了她百萬首獎的評審之一就是桂綸鎂。宋欣穎的朋友告訴她,桂綸鎂很喜歡這部動畫,加上桂綸鎂的氣質特色與動畫主角相符,因此當宋欣穎開口邀約桂綸鎂獻聲配音時,桂綸鎂也一口答應。
作為台灣少見的動畫長片,《幸福路上》講述的是台灣六年級生一代人的成長回憶:下課得去老師家補習、不能說台語⋯⋯。在宋欣穎眼中,這群「卡在中間」的世代,「相比老一輩人接受愛國教育;年輕一代則完全沒有任何接觸,我們卻是小時候受這些思想澆灌,長大時則面臨被全盤推翻的思惟。再也不會有一個世代,有這樣特殊的成長經歷。」
六年級生的回憶 講述悲歡交織的親情小故事
大環境的背景穿插在個人的生命經驗裡,導演巧妙地將女主角林淑琪的生日安排在蔣介石過世的那一日, 居住在新莊幸福路上的女主角,成長過程裡因為幫原住民外婆買檳榔而被同學恥笑、國小最好的朋友是混血兒、父親是美國軍人、表哥阿文因為看了《台灣人四百年史》等書籍而被調查, 高中就讀北一女後, 發現受人矚目的學妹叫做陳幸妤。試片場裡,觀眾隨著林淑琪的生活點滴,勾起屬於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回憶,不時地發出附和的笑聲。
而故事的本質,談的則是個人與家人間的關係。「我們的教育很奇妙,總會讓人鄙夷自己的出身和文化。長大後開始意識到這份『厭惡』,我才有辦法開始愛它,開始欣賞家鄉的不美好。」長大成人,卻成了自己都不認得的那個人;曾經是父親的小女兒,如今卻連「回家」都心生抗拒,宋欣穎以老家附近的新莊幸福路為題,描繪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藉著女主角外婆過世,不得不從美國返鄉奔喪作為楔子,談論這個一路往前、但步入中年卻反而迷惘的女主角,學著如何與自己和解,並重新連結自身與土地、家人的關係。
「其實電影最初的原型,是一個類似《百年孤寂》那樣龐雜的六代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糾葛。」二○○八年,三十三歲的宋欣穎進入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念電影,第一堂編劇課的英文寫作,老師要他們寫「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我是誰?這又牽扯到我父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我外婆卻是原住民。當時如果我在美國生小孩,那小孩就是美國人了。」短短幾個字的問題在宋欣穎腦子裡百轉千迴,最後成了一部家族史。
那堂課之後,關於出生與土地的故事一直留在宋欣穎的心裡,二○一二年有天她在捷運上遇到以前的老師,老師問起宋欣穎最近在做什麼,怎麼消失了好一陣子?宋欣穎解釋自己去了日本念電影理論、又輾轉到了美國學電影,「然後我拿出一張光碟給老師,跟他說裡面有我的作品。」幾天後宋欣穎接到一通電話,「那個人是老師的朋友,叫做馮賢賢。她看了我的作品集,覺得我跟台灣的導演不太一樣。她說她想做點跟台灣文化價值有關的短片,問我有沒有什麼構想?我就跟他說了《幸福路上》這個故事。」
在馮賢賢建議下《幸福路上》做成了動畫。「那時有點想做成類似《櫻桃小丸子》的系列動畫,但只拍了一支十二分鐘短片就停了,因為需要的資金太龐大了。」之後《幸福路上》改成製成劇情長片的構想。
二○一二年至今,宋欣穎全心全意打造《幸福路上》,找錢、找人、找資源。但若加上她踏進電影領域的前一段旅程,日久情深竟走了十多年。
原本宋欣穎念的是政治系,畢業後做了出版,再成為報社影劇記者。「那時是台灣哈日的頂峰,主管看我是年輕人、一定也哈日,就要我去跑日本藝能。」
擔任影劇記者的那些年,宋欣穎曾在坎城影展期間起個大早看片寫電影,卻被主管說「這不重要你要去追明星」。報導當時尚未成名的魏德聖,還被主管質疑「這人是誰?」宋欣穎笑著說,當時同事都會問她:「今天又寫了幾張郵票?」因為她的稿子往往被刪到只剩一張郵票大小。
工作一、兩年後,「我常常會一早起來打電話訪問,然後坐在床上開始哭。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做跟『創作』有關的工作。我很怕我從此要年復一年做著重複的東西過一輩子。」
海外學電影製作 籌措資金,一圓畢生導演夢
雖然對工作沒勁,但宋欣穎還是很努力,在PTT尋找線民,看日文藝能新聞尋找題材。「我有一群線民,像是飯店門房、偶像後援會會長等。」宋欣穎還為了能更深入日本藝能而報名日文班。但對於工作的無力終究讓她萌生去意,「我為自己定了個目標:存了一百萬就離職。」
離開報社,宋欣穎想要創作卻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打給認識的製片,告訴對方自己想當編劇,陰錯陽差寫了偶像劇《薔薇之戀》的劇本。但進了這行,宋欣穎才發現,「不是會寫字就能當編劇。」宋欣穎也感覺自己更想做的,似乎是導演而非編劇。
彼時適逢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台灣整體氣氛動盪不安,「我開始想出國待一段時間,讓自己增加更多見識。」
《幸福路上》是宋欣穎(左)半自傳動畫長片,畫出一代人的成長故事。(圖片由宋欣穎提供)
立定出國的志向後,過去為了跑日本藝能新聞而學的日文發揮了作用,宋欣穎申請到日本交流協會提供的獎學金,赴京都念電影理論。雖然念的是電影理論,但宋欣穎笑稱自己根本不愛理論,「大學念政治系,但我聽到理論就恍神,畢業後全部忘光。有次我問『《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是什麼?』當眾被白眼。」
宋欣穎跑去鄰近的藝術大學旁聽,拍了一部名為《京都寂寞》的短片。「那時我太愛京都了,還想嫁給京都人,甚至為此去相親!」但後來宋欣穎卻談起越洋戀情,人在美國的男友鼓勵她轉往美國念電影製作,之後她申請公費,去了芝加哥。
二十出頭想望著從事創作相關工作,直到三十三歲踏上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大門,「拍電影對我來說一直是遙不可及的夢,現在我終於站在那裡。」宋欣穎說,那時起,她就篤信自己要拍電影。即使為了拍片車子在冰上打滑撞爛、看到鹿吃著灑在地上、佯裝雪景的白糖,心裡一邊擔心鹿會死掉,片場裡各種突發災難都沒能讓她退卻,「拍片遇上的各種鳥事就是人生啊!但這個過程卻讓我很踏實,讓我覺得這是我這輩子都會想做的事。」
回到台灣,與馮賢賢相遇,讓宋欣穎的導演夢有了一償宿願的契機,但圓夢的路上「錢關」卻難過。「我先去金馬創投,拿到百萬獎金後開始拍攝計畫,但費時五年,一直到去年才拿到最後一筆錢。在這之前一直都處於資金有大缺口的狀態。」
動畫片不被看好 邀大咖助陣,終獲投資目光
宋欣穎笑著說,這幾年裡她不斷找金主,也不斷被打槍,「在台灣投資電影本就高風險,更何況是『動畫片』,大家聽到『動畫』第一個反應就是:難看,然後問我幹嘛不找桂綸鎂拍實拍片就好。」甚至有人告訴宋欣穎,經費砍一半就願意投資,「但經費砍一半我拍不出來啊!」
籌錢困難,拍片更困難。宋欣穎不但自組工作室、買器材,還將動畫師全招聘到旗下,依照任務期程簽訂合作契約。「這樣的成本和外包給動畫工作室製作差不了多少,因為動畫製作成本最高的是『溝通』。」宋欣穎苦笑,每每與動畫師溝通人物性格和劇情轉折,都吵得七葷八素,一來一往更改修正,時間就這樣悄悄溜走。「將動畫師都聘僱在我這裡,一方面他們只要專心做我這件案子,一方面溝通也可以比較即時,免得更改一次花掉一周。」
2013年宋欣穎(中)拿下金馬創投百萬首獎,讓《幸福路上》有了起頭。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經費黑洞隱隱作痛,宋欣穎意識到非得先做出點成績,一六年她帶著影片前五分鐘的內容與超強配音卡司,回到金馬創投發表,「我就不信我找不到錢!」宋欣穎語氣高亢,像是在為這一路上的辛勞一吐怨氣般。那次的發表,終於讓她吸引投資者,《幸福路上》也才有問世的機會。
電影裡,蹺課的女主角和同伴站在屋頂上對著斜陽許諾:「我要成為很有用的大人,改變社會。」下一秒卻是長大後,成了自己都叫自己失望的模樣。沒有驚濤駭浪、沒有高潮迭起,僅僅是一個失敗的大人學會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但宋欣穎筆下的故事,卻是潤物細無聲,娓娓道出一代人的成長心事。
宋欣穎
出生:1974 年
學歷:台大政治系畢業 曾赴日本京都大學、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研讀
經歷:
報社影劇記者(1998-2002)
2013 年拿下金馬創投百萬獎金
2015 年出版《京都寂寞》一書
2017 年執導首部動畫長片《幸福路上》 入圍釜山影展超廣角動畫單元、獲選本屆金馬影展閉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