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讓對方有自己做主的經驗,對方就會產生成敗操之在我的責任感。有了這樣的責任感,就能以積極的正向錯覺面臨挑戰。所以各位在談話或開會時,要不時停下來詢問孩子或下屬的意見,他們才不會有事不關己的心態。
那麼,我們如何在工作和學業上,培養一個人的正向錯覺呢?
你可以每天都把對方捧上天,但父母和上司這樣做,孩子和下屬只會認為你別有居心,彼此相處起來反而不自然。
按照心理學的論述,讓對方養成自己做選擇的習慣就行了。這種選擇就算只是「表面上的」選擇也沒關係,要不要按照對方選擇做那又是另一回事。
人類要自己做出選擇,才會相信有好的結果。
只要讓對方有自己做主的經驗,對方就會產生成敗操之在我的責任感。有了這樣的責任感,就能以積極的正向錯覺面臨挑戰。所以各位在談話或開會時,要不時停下來詢問孩子或下屬的意見,他們才不會有事不關己的心態。
容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對著上千名學生或上班族演講時,絕不會單方面唱獨角戲。用那種方式演講,底下的人只會感到無聊而已。
若聽眾覺得演講內容跟他們無關,內容準備得再豐富也沒用。
不顧慮對方的感情,對方自然會產生事不關己的心態。缺乏連帶感、充實感、貢獻感的交流時間,對彼此都是一種折磨。
所以,我大概每十分鐘會停下一段時間,問聽的人有什麼感想,沒辦法完全掌握每一個人的感想也無所謂。我會問大家剛才的話題如何?是否要繼續聊同一個話題?還是要換個話題比較好?
聽眾只要點頭、搖頭、微笑就夠了,不必給我明確答覆也沒關係。
有時我多次詢問聽眾感想,大家卻提不出什麼好問題,讓很多主辦者覺得過意不去,但事實上,聽眾有沒有提問並不重要。
我只是透過「徵求意見」的行為,傳遞一種貢獻感和連帶感。我要讓聽眾知道,我很認真在跟他們對話,而且這是雙方互相交流的時間。如此一來,就算演講者的內容稍嫌稚拙,底下的人也會認真聽。
請各位養成徵詢別人意見的習慣,千萬不要認為這沒有用。
(本文摘自《想衝,為何没幹勁》,采實文化出版,植木理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