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支持居民生活的商店和餐廳,還設有障礙兒安置機構、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服務型老年人住宅、學生住宅、溫泉設施,以及農地和羊駝牧場。負責設計的西川英治先生提到:「設計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個生活場景。」
無關人的年紀、出身或身體健康與否,混居型態,才是社區本來的樣貌。
Share金澤、三草二木西圓寺
只替老年人考量的「在地整體照顧」,本身就違反了「整體」的理念。
「地區共生社會」即是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之下誕生出的關鍵字。
特色之一,就是其對象不僅是老年人,還包括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孩童和育兒家庭等,生活有困難的人。
其次,因為認知到垂直的公部門支援有其限制,故以跨越制度和領域的整體性支援為推行目標。
第三,支援者的角色不限於公家單位,還有在地者和地方各團體間的合作支援;並且超越「支援者」和「被支援者」的關係,互相扶持協助。以上,皆是以「地區」為基礎來進行。
這裡明確指出要打造的是一個「地區」或「社會」,而不是制度。
相對於在地整體照顧以既有制度和相關單位合作為主軸的「累積型」理念,地區共生社會則是以實現理想社會為目標,並以此來擬定對策的「倒推型」理念。話雖如此,這個說法仍然過度理想又曖昧不清。一個理想社會的具體樣貌,必須由我們自己來描繪。
世界上存在著大草、中草、小草,大樹和小樹,不論大小形狀,都會有陽光和雨水灑落在每株植物之上,各自成長。
以這個佛教的比喻為概念設立的「三草二木西圓寺」,既是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就業支援機構、老年人日間照顧中心,也是溫泉設施、提供零食和蕎麥麵的餐廳。
患有疾病的人、健康的人、小孩、大人和老人,全部聚集在這個用廢棄寺院改造而成的寬敞空間裡,散發著一股混亂的氣息。
然而多虧了這個混合式空間,地方居民間的交流增多、外移人口減少,甚至還有新住民搬進來,附近周邊的人口也開始增加了。出入日間照顧中心的身心障礙者和老年人,也因為彼此互相幫忙,而達到復健的效果。
雄谷良成先生因為意識到這才是社區應該有的樣子,於是便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從無到有打造社區,也就是金澤市郊外的「Share 金澤」。
除了支持居民生活的商店和餐廳,還設有障礙兒安置機構、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服務型老年人住宅、學生住宅、溫泉設施,以及農地和羊駝牧場。
負責設計的西川英治先生提到:「設計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個生活場景。」
目前,兩人利用這樣的手法,一同在其他地區繼續進行社區營造。
(本文摘自《打造所有人的理想歸宿:在地整體照顧的社區設計》,行人出版,山崎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