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拋向我們的內心深處,「你做這件事是興致勃勃,還是興致缺缺?」養成習慣去感覺,並順著你的感覺。多做些你內心深處回應「YES」,感到躍躍欲試的事,同時對那些你不感興趣的事放手。如此一來,你的人生和習慣的養成都會愈來愈順。
首先,先試著感受一下你心裡的感覺。
正面的情感,像是安心、放鬆、自我肯定、成就感、意義、感謝、完成感、平靜、連結等。另一方面,負面的情感則有不安、焦慮、自我嫌棄、挫折、後悔、恐懼、絕望、焦慮、未完成感、危險、孤獨等。
你感受到什麼情緒的時間比較久呢?
如同行動模式和思考模式,我們在心裡所感受的情緒也有模式,我稱為「感受的習慣」。想要過著幸福人生,或是長時間活躍於商界,改善你的「感受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忙於生活,被工作追著跑時,有意識到自己「感受」的時間就會減少。你甚至於認為,行動時不帶情感更好,事情比較不麻煩。然而,一旦你的感受習慣惡化,你的行動和思想習慣便會漸漸受到負面影響,使得你喪失人生和工作的充實感。
正向心理學的「三:一原則」,即人們從不幸福到幸福的情感轉換瞬間,心裡感受到的是三分的正面情感與一分的負面情感。
這項原則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並不主張負面情感是不需要的。如果沒有不安,你就不會預做準備。如果不焦急,你就不會加緊速度。如果沒有適度的自我厭惡感,你就不會反省。因此,即使是負面情感,在人生中也是必要的。
話雖如此,比例卻相當重要。舉例而言,如果占據你心靈的情緒比例是一分的正面情感與三分的負面情感,那會怎麼樣呢?這個人應該會經常受到不安、焦慮、無力感和自我嫌棄你的情緒所折磨。
誰都有過遭受負面情緒侵襲的時候,只不過,這樣的情緒是長久縈繞在你心中,還是能夠隨即擺脫,將造就全然不同的結果。
因此,當我在擔任習慣養成顧問時,我會一邊傾聽客戶在習慣養成上的煩惱,一邊觀察他目前處於什麼心理狀態,也就是把焦點放在他的情緒上。
例如,如果一個人的生活被壞習慣搞得一團混亂,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地說這他感受習慣正是極差的時候。
如果一個人因為工作和人際關係心煩意亂,此時他應該會想大吃大喝,或是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藉以紓壓。當你感覺到壓力時,就容易染上不好的行為習慣。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感受習慣也很重要。
那就是在你煩惱「找不到想做的事情」、「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
當你再怎麼想也找不到答案,開始橫衝直撞的時候,就等於開啟了一場異想天開的自我探尋之旅。然而,就像是幸福的青鳥一樣,答案不需向外追求。如果你一直沒有察覺答案就在自己的內心,便會不斷地白兜圈子。
重要的是與沉睡在你心底、會使你產生「狂熱」、「想埋首其中」的欲望相互連結。這樣的欲望一旦爆發,強而有力的情感便會湧上心頭。接著,你只要以這樣的欲望和感受為基礎,追尋你所喜歡的事情或天職就可以了。
那麼,這樣強烈的感受是源自於何處呢?它們是來自於信念和本質這兩種力量。
信念,是一個人無意識相信的事物。
相信「只要去做就會成功」的人,和相信「我做不到」的人即使身處在同樣的情境下,他們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前者會感覺到希望、可能性、自己是有能力的,後者的心靈則會被絕望、阻塞和無力感所占據。
本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欲求、特性。每個人感覺到舒服的境界都不一樣。有些人達成目標就能感到人生的價值,也有些人的幸福程度會因為每天與不同的人密切接觸而有所不同。
有些人透過追求創意表現而感到充實,也有些人愛的則是安穩平靜的日復一日。對於這些,你不必改變,而是要挑選最像自己的選項順著去做。
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芬.賈伯斯曾在哈佛大學的演講說:
「比任何事都重要的是,要有勇氣去順從自己的心和直覺。你的心和直覺,早就知道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其他的事都無關緊要。」
當我這麼說, 有人會問:「 要怎麼做才能順從自己的心和直覺呢?」這些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內心和靈魂層次的反應。你只能磨練自己的感受力。
把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拋向我們的內心深處,「你做這件事是興致勃勃,還是興致缺缺?」養成習慣去感覺,並順著你的感覺。多做些你內心深處回應「YES」,感到躍躍欲試的事,同時對那些你不感興趣的事放手。如此一來,你的人生和習慣的養成都會愈來愈順。
(本文摘自《打造理想人生的習慣大全:65個習慣開關,讓你輕鬆戒掉壞習慣、無痛養成好習慣》,采實文化出版,古川武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