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東騎單車還有一個便利之處,無須自行搬運、攜帶,市區就有不少公共自行車Pbike的據點,前三十分鐘免費騎乘,甲地租乙地還,想停就停,自由自在,出了火車站就能租借,實踐減碳的旅行台灣。
平日的屏東市,漫遊在大街上,往來的車輛交通顯得很「冷靜」,不是寂寥空蕩,而是一種鬆鬆暖暖的日常,每個人、每輛車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帶一點點的野,雙腳踩在路上,每一步都能聽到小城的呼吸和脈動。
「對呀!所以我們屏東很適合騎腳踏車晃來晃去。」在街頭巷尾兜繞是蔡依芸的專長,在她口袋裡有一大串在地人才知道的名單,跟著她騎,穿梭無名的小巷弄,會有一種自己是南國人的錯覺,愜意自在,是一般小城旅行少有的體驗。
而且在屏東騎單車還有一個便利之處,無須自行搬運、攜帶,市區就有不少公共自行車Pbike的據點,前三十分鐘免費騎乘,甲地租乙地還,想停就停,自由自在,出了火車站就能租借,實踐減碳的旅行台灣。
做功課 阿猴的前世今生
▲屏東書院,攝影:林科呈
舊稱「阿猴」的屏東市,曾是平埔族阿猴社的遊獵之地,在一八三六年(清道光十六年),阿猴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市街,地方仕紳籌募修築城壘作為防禦,即阿猴城,東西南北各有一道城門,然而時代更迭,如今僅存東門座落在屏東市區。
到了日治時期,製糖產業奠定了屏東的經濟基礎,也啟建鐵路,而後在二戰時,日本政府將屏東視為南進的基地,設飛行場、蓋軍宿舍,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就順勢將宿舍改為國軍眷村。
這是濃縮版的屏東歷史。然而一旦踏上單車,在屏東市慢速騎乘,隨著輪下一圈又一圈的轉動,逐漸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屏東今昔,歷史文獻中的白紙黑字彷彿立體起來。
「知道屏東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嗎?」如同一般印象,蔡依芸過去也以為屏東取自「半屏山之東」,重讀屏東史後發現,原來地名由來跟屏東書院有關,源於書院早年的一副對聯分別以「屏臨太武」、「東樹風聲」為起首句,便取上下聯第一字作為地名。
如今對聯已經不在,據推測是後來書院整修時遺失了,著實可惜,但是了解這段歷史後,再到書院現址騎車兜轉,似乎就更有感了,倘若再順路拜訪宗聖公祠、屏東教會、勝利新村等幾處富歷史記憶的地方,對於屏東的歲月輪廓也就更見清晰。
從萬年臭到詩意的欒樹河畔
▲萬年溪自行車道,攝影:林科呈
國境之南的陽光一向熱辣辣,蔡依芸建議早晨或傍晚騎單車最適宜,或是沿著貫穿屏東市的萬年溪騎,也很涼快。
「以前屏東人都叫這裡萬年臭,重新整治後變得很舒服。」早在1960年代左右,隨著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工業和畜牧廢水暴增,與家庭污水一同注入萬年溪,使得溪水受到嚴重污染,水質烏黑散發惡臭,當地人也避之不及,「萬年臭」的名聲不脛而走。
所幸近年在進行整治後,水質、河道、景觀都大有改善,沿畔種植不少樹木植栽,並設腳踏車道,是當地人運動、散步的好去處,「河堤兩岸的台灣欒樹在秋天由黃轉紅,整排看過去非常漂亮,平時買早餐來野餐也很愜意。」
歇腳吃小吃很必要
▲豐滿早餐店,攝影:林科呈
位於中正路上的豐滿早餐店,就是蔡依芸的口袋名單之一,招牌生煎包總是讓店前的排隊人潮絡繹不絕,由於外觀沒有明顯招牌,許多在地人都直接叫它「中正路生煎包」,白胖焦酥的滋味是不少屏東人的早餐首選,外帶上路也很方便。
午餐的選擇就更豐富了,「到屏東夜市就對了,幾乎每一攤都是老字號,怎麼吃都不會踩到地雷。」雖然名為夜市,但事實上許多店家中午就開始營業了,碗粿、肉圓、雞肉飯,肉羹、米腸、黑白切,種類品項琳瑯滿目、美味豐富,飯後再吃一碗古早味愛玉冰作結,沁脾解熱,令口腹大滿足。
屏東市也許名聲不像墾丁、恆春那般響亮,過往遊客大多路過或僅作短暫休憩,然而細細品味,這裡的生活既飽實又有滋味,循著在地人的腳步騎乘漫遊,原本散落的歷史時光、地理人文、在地風土,全都梳理開來,串成一幅耳目一新的地圖,帶領遊人深入從前未發掘的屏東面貌。
(本文摘自《鐵馬款款行:十場自行車的隨心浪遊》,天下雜誌出版,微笑台灣編輯團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