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有在喝咖啡,但那時候誰懂欣賞咖啡?一定是加糖、加奶、喝甜甜嘛!」沒想到,張世勳多年前因參與社區大學課程而接觸咖啡,後來竟從程式設計師,轉職成咖啡教學的社大老師,與許多中年朋友一同享受品味咖啡的樂趣!
說起來,張世勳與咖啡相識甚早,今年48歲的他笑言,小時候喝咖啡,不是少小文青,而是打小家裡就有Siphon(虹吸式咖啡壺),「那時候就是煮而已嘛!煮了就喝嘛!」
入社會後,他原是程式設計師,對他來說,寫程式是挑戰、是玩心,儘管常熬夜寫到爆肝,卻不覺疲累,也才有餘力發展工作之外的興趣,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進入咖啡世界。
「很多人都是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是我們運氣比較好,遇到興趣又能與工作結合,還能賺一點點錢。」
對抗中年危機,他們在社大學咖啡玩出興趣!
當時,他太太葉秋玲正好在一家咖啡館工作,「星巴克進來台灣2~3年、壹咖啡很多,我發現高價和低價咖啡館同時進入市場,代表有餅可以吃。」
在10多年前,一杯150元起跳的咖啡與35元咖啡並駕齊驅,葉秋玲直覺:「這行業可以嘗試看看!」
葉秋玲解釋,過去擔任行政職,「過了30歲就不好找工作,人家都要工讀生或年輕小姐。」
職場危機感加上對市場的直覺,促成夫妻倆接觸咖啡,兩人先到社區大學上咖啡課,張世勳更同時涉獵中餐、西餐、烘焙,「也沒想到會走到現在!」
只不過咖啡是門「容易懂、不好做」的學問,「煮一杯咖啡很容易,但要煮好一杯咖啡很難,因為有時候腦袋知道,手跟不上。」
張世勳初入門時也曾廢寢鑽研,「上完課都晚上10點多了,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煮咖啡。」就怕忘了剛剛課堂上學到的東西。
在網路不發達、「Google都還沒出來」的年代,要掌握細節更是困難。
好比手沖咖啡要考慮豆子品種、產地、烘焙度,甚至連手會不會抖、給水夠不夠穩定,都會影響品質,遇到疑問只能買書看,「市面上有的咖啡書都買回家。」
因緣際會變身社大老師,開啟美好第二人生!
「先有興趣,才有動力,否則2、3年就不學了!」
這是他在咖啡領域多年來的感想,也是對社大同學們的建議,「大家先從興趣開始,否則當你學的東西變成職業,就會成為痛苦的開始。一開始你每天泡1杯、2杯,OK啊!但是當你每天要泡、喝這麼多杯咖啡的時候,你就痛苦了。」
正因有興趣做動力,他們夫妻倆持續在社大上課多年,某年正巧遇上社大老師要出國留學,「找我們頂一下。」
他原想每周花一個晚上教咖啡,就當一個樂趣,「沒想到說2、3年要回來的人沒回來,我們就一直做下去了!」張世勳大笑。
開始教學是無心插柳,但這10年正好也是台灣咖啡人口急遽成長的時期,對咖啡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課也越接越多。
應接不暇下,張世勳才在5、6年前辭掉日間工作,專心從事咖啡教學,目前除社大之外,也在大專院校、職訓單位授課。
50歲後善用社大資源,發掘未知興趣好好玩!
他觀察,社大學員中,熟齡與年輕人各占一半,熟齡朋友多半是50~60歲退休或近退休的族群,「對咖啡有興趣,或打發時間。」
而他教過最年長的學生,是80幾歲的阿伯,「白天喝咖啡、晚上喝紅酒,游泳又參加合唱團,很懂得享受人生。」
這也打開他對「教學相長」的理解:「不只是本業,一些人生的看法、想法,也是一種學習。」
「其實社區大學的課程非常多元豐富,你當然可以去上一門你有興趣的課,但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建議可以再修一門你從來沒碰過的東西,因為搞不好碰了才知道對這也有興趣。」張世勳說。
咖啡成為第二人生,朝開店夢想持續前進!
至於視為職志的咖啡,則如同網路傳說「音響、攝影、咖啡」是地球上3大謎團,「學得越多,不知道的更多。」
尤其這幾年咖啡市場進步快,上不完的課、買不完的設備,「就像玩攝影永遠缺一顆鏡頭,玩音響永遠缺一個喇叭。」
「就是3個坑啦!」葉秋玲打趣道。
但他們沉迷其中,連出國也要到當地咖啡館喝上一杯,「這是咖啡人的宿命!」因為咖啡不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更為人生下半場開啟新局,鼓舞他們朝開店的夢想繼續前進。
【張世勳小檔案】
年齡:1971年出生(48歲)
經歷:原為程式設計師,因參與社大課程開始接觸咖啡,並在10年前於內湖社大開課、兼職教授世界飲食文化與咖啡品味相關課程,現專職從事咖啡教學
臉書粉絲團搜尋:琥珀色咖啡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