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與白天交替,有陽光就會有陰影,有快樂就一定會有悲傷。一個允許自己感受各種情緒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他悲傷時真實地悲傷,快樂時才能真正地快樂。那些看似永遠快樂的人,並不是沒有痛苦,他們只是用麻木去掩飾痛苦,讓自己看起來快樂而已......
也許你對金凱瑞這個名字陌生,但你一定看過他主演的電影《楚門的世界》、《阿呆與阿瓜》。他曾是好萊塢片酬最高的男星,一部影片報酬高達兩千萬美元,他的每部電影都能讓觀眾笑出腹肌。
對他來說,迎合觀眾的趣味再簡單不過,為滿足觀眾「快來看傻瓜」的心態,他永遠都能在電影中自毀形象、搞怪耍賤。
其實,我們身邊有不少像金凱瑞這樣的人,他們雖然並不是什麼大腕、名人,但隨時都能給你帶來歡樂和笑聲。以前我非常羨慕這樣的人,以為他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陽光。直到我走進了心理學的世界,才知道,他們陽光的外表下,不知掩蔽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創傷。
最熱鬧的地方,寂寞的人最多
樂天就是這樣一個人,她聲音洪亮、笑聲爽朗、鬼點子多,有她在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歡樂,很多人都喜歡她。這樣的樂天派,好像總能帶給大家滿滿的能量。
可是我卻很怕她出現在我的課堂,特別是帶有療癒性質的課程,因為當我做個案示範時,需要讓案主進入情緒狀態。
每當這時,她都會透過打岔的方式破壞當時的情景,讓悲傷的氛圍瞬間變得歡樂,理由是:「這樣哭哭啼啼的場面,我不喜歡。」我心裡想,你總是表現得如此快樂,你的內心該有多悲傷啊!
我知道她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所以一直在等待。直到在一次完形的練習中,她終於嚎啕大哭,哭得那麼徹底、那麼撕心裂肺。看著平時那個正能量滿滿的「小太陽」哭成個淚人,其他同學唏噓不已。
原來,她之所以努力變得陽光,是不想讓自己的世界太過黑暗。身處黑暗之中,周圍一片陰黑寒冷,沒有一點光,也看不見希望,這種感覺實在太寒冷了。
「從小我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爸媽一直在外面忙。媽媽好凶,每次她從外地回來,我都很害怕。記得有一次,我悄悄拿了奶奶十塊錢,去買一個小東西,被她發現了。她一句話沒說,轉身就去廚房拿了把菜刀,厲聲問:『是哪隻手拿的?』當時,我整個人都嚇呆了。」她盡情地痛哭過後,開始啜泣著跟我們訴說她的故事。
「奶奶去世後,我覺得這個世界徹底拋棄了我,那段日子我很痛苦,不敢面對,我學會了逃避,不去面對那些不開心的事情。漸漸地,我變成了一個快樂的人,我也以為自己真的變得很快樂了,沒想到這些傷心的事情還在。可是,團長,你為什麼要我把這些不開心的事情翻出來呢?」
「平時你一個人安靜的時候,感覺怎麼樣?」我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
「我哪有什麼安靜的時候?你知道我是一個靜不下來的人,我朋友多、節目多,我會讓生活充滿歡樂的。」她突然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由剛才的淚人兒變成了樂天派。
「夜深人靜一個人的時候呢?」我知道,最熱鬧的地方,一定有最多寂寞的人。
「睡覺啊!我會把自己搞得很累,回家就睡覺了。」
「睡不著的時候呢?」我沒有放過她,繼續追問。
「喝酒吧,喝醉了就睡得著了。」她的聲音開始變低,臉上浮現難過的神色。
「這樣的生活,你真的享受嗎?」
她沒有回答我,但我知道她心中已經有答案了。
悲傷時,真實地悲傷;快樂時,才能真正地快樂
黑夜與白天交替,有陽光就會有陰影,有快樂就一定會有悲傷。一個允許自己感受各種情緒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他悲傷時真實地悲傷,快樂時才能真正地快樂。那些看似永遠快樂的人,並不是沒有痛苦,他們只是用麻木去掩飾痛苦,讓自己看起來快樂而已。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這與一個人的應對模式有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薩提爾女士認為,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影響下,人會形成四種不同的應對模式: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像樂天這樣的性格就是典型的「打岔」模式。他們看起來無憂無慮、積極樂觀、不受規則限制、充滿創意,是人群中的忘憂草、開心果,但面對不開心的事情時,他們一定會馬上轉移話題。你看到的他,永遠是與一群人在狂歡;你看不到的是,夜深人靜時,他一個人的孤單。
如果不是學過心理學,看過無數個打岔的個案,我永遠也不會知道,看起來永遠開心的人,卻是離生命最遠的人。
每個人的應對模式都形成於自己的童年。在嬰兒時期,我們就會透過父母的觸摸、語氣以及聲音,來判斷和理解他們的意思。那時的我們會把父親強有力的雙手或母親焦慮的言語,解讀為充滿威脅和缺乏愛心,儘管父母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意思。
當童年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痛苦時,有的孩子會發現,透過遺忘和轉移注意力,可以讓自己很快地遠離痛苦,於是,這種模式就會一直延續在他的生命裡。
漸漸地,他們成長為幽默搞笑的高手,即使遭遇痛苦的事,也能想方設法轉換話題來分散注意力,遠離它、逃避它,不去感受痛苦。他們對快樂的追求看上去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實際上,是為了遮掩內心想要逃脫痛苦的掙扎。
情緒只是一種能量,沒有好壞之分
人生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如果我們跟樂天一樣有不堪回首的往事,該怎麼辦呢?金凱瑞是全世界最搞笑的演員,卻從來沒把自己逗笑過。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曾說:「喜劇演員都是把自己當作祭品奉獻給觀眾。」而對金凱瑞來說,他的獻祭尤其痛苦。
金凱瑞出生於貧困家庭,為了逗樂床榻上的母親,他從小就逼著自己變得滑稽搞笑。沒有人比他更擅長表演笑容,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體會他內心的痛苦。後來,他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從此淡出觀眾視野。
當人們再次看到金凱瑞時,他已經從一名演員變成了一名畫家。他說:「你可以從我的畫作裡看到我內心的黑暗與光明。畫畫讓我得以從對過去的追悔與對未來的憂慮中解放。」這兩句話讓我很感動,畢竟不是每一個深陷「快樂陷阱」的人都有勇氣和力量這樣剖析自己。
一個不允許自己感受悲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感受快樂的;一個不允許自己感受痛苦的人,也無法真正感知幸福。更何況,永無止境地尋求快樂,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當我們習慣於壓抑、逃避,或者是裝作痛苦從來沒有發生,自己看似活得很開心,這時的你其實並不是真正獲得了快樂,你只是對痛苦麻木了而已。
與此同時,痛苦也並不會因為你壓抑、逃避就消失不見,它深深地埋藏在你的潛意識裡,一旦有相似的情況發生時,痛苦的情緒就會被觸發。
其實,任何情緒都有其功能,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情緒是屬於自己的,不管是「正」還是「負」,都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是一種能量,也是生命的資源。面對各種情緒,我們要學會去接納,去全然地感受它在身體裡的自然流動,而不是排斥它,更不能抗拒它、忽略它。
陰陽本為一體,只有我們能與自己的感受合而為一,與自我深深地連結在一起,與各種不同的情緒和諧、自如地相處,我們才會充滿能量地過好每一天。
同時,只有懂得善待自己情緒的人,才能夠善待他人的情緒,他也才是一個真正有能量去接納他人的人,才能從微笑的面具後走出,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成為真正溫暖他人的「發光體」。
(本文摘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寶瓶出版,黃啟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