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的多寡可能是種比較,丟東西的多寡也可能是種競爭,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模式看見:只要是「對立」的兩個立場,都是一種戰爭。這些都來自於愛的缺失,不理解自己,也無法平衡內心的失落,所以才害怕錯過、害怕被排除在外,急著想要跟上潮流,想要達到目標又無法真心付出。
事實上,「想要擁有」本身就是一種恐懼,可能來自於擔心、焦慮與過多的在意,這是人類心理常見的一種現象,稱為「錯失恐懼症」,意指害怕自己沒有參與到事情或沒同步看到資訊時,別人會經歷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因此很需要跟上主流,急著讓自己可以被貼上標籤,深怕若不這樣做就不屬於某一個群體或某一個類別的人。這就是為什麼人喜歡去排隊購買所謂的火紅商品,然後一定要拍照、打卡、Tag 標籤,以便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也擁有了。
所以那些可愛包裝的東西不斷衍生,但事實上,有些耗費資源的「包裝」壽命只有被拍照時的那幾秒⋯⋯然後這些照片會讓某些人因為沒經歷到而產生忌妒,覺得自己為什麼無法擁有;而當沒擁有的人散發出羨慕眼光或語言文字時,擁有者又可以得到一種叫做「優越」的感受。
這就是藏在「擁有」裡的惡魔,讓人類想要爭奪與占有的欲望。經由「比較」得來的優越感是一種勝過對方的感覺,就像是血液裡藏著的生存恐懼,緊抓著執念不放,所以特別喜歡蒐集,不斷的「紀錄」,這都有可能是一種掌控,很怕沒有這些就不能夠證明自己是誰。
所以,物品的多寡可能是種比較,丟東西的多寡也可能是種競爭,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模式看見:只要是「對立」的兩個立場,都是一種戰爭。這些都來自於愛的缺失,不理解自己,也無法平衡內心的失落,所以才害怕錯過、害怕被排除在外,急著想要跟上潮流,想要達到目標又無法真心付出。
而整理也是如此。因為害怕自己若沒有跟上「丟東西後人生會變得比較好」的流行,似乎就會少了什麼,所以可能會出現「先丟了再說,反正就是越少越好」的狀況,然後那些沒有被平衡的焦慮則變成越界,可能變成跟別人比乾淨、比整齊,或大肆宣揚整理的理念,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信念,甚至是開始丟別人的東西。
這樣的狀況其實也是在政治、宗教或靈性學習裡發生的亂象,遇到理念不和就急著強行進入對方的心,想要暴力的刻入自己的信仰,要的是大家都一樣,而不能是多樣。這不叫和諧,而是重複的干擾。
所以,「擁有」是需要真心付出、細細品嘗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直奔目標。
因為我們都理解,僅僅看著山頂的照片並無法取代自己身體力行的登頂,那些一步步爬上山頭的努力與自然的滋養,無法只用簡短的言語就下定論,更無法與其他人比較。真實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重重的拿起,然後輕輕的放下;不需要華麗的包裝,因為心裡面有光的溫暖。
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是特別的,並沒有重複的經驗;每一個人活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這就叫和諧。
(本文摘自《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方智出版,廖文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