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為什麼她會那麼冷靜?」
在公共場合聽到旁人講了這句話,還引起了一番對話,我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我心想,「為什麼她喪失至親的苦痛,一定要『表演』到位,讓大家都知道?!」
她可以默默難過啊!她也可以先把事情處理到一個段落,再容許自己難過啊!她可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包括用冷靜,表現自己的哀悼啊!為什麼一定要在大眾面前公開自己的情緒,好像要讓大家「滿意」一樣?
我想起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的一段經歷。那是他認識的一位朋友,用很激烈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母親告訴他的時候,彷彿她已經準備好了一樣,雙眼盯著朋友的臉,想要捕捉他的每一絲情緒。
他說,他媽的習慣,就是到處說長道短。她大概把這件事當成了一個好機會,設計了一個情境,要等著捕捉他的反應,然後到處散播議論。
他坦承,說實在話他很難受。可是,他媽一副看笑話的表情,臉上帶著微微的興奮,在那種情況下,他看了實在很難不嫌惡。他的情緒,很自然而然被他媽那張緊盯著他的臉給壓住了。他媽看他的反應似乎不到位,就一直不斷逼問:「你是不是很難過?」
他沒回應,她就繼續說:「你是不是很想哭?」好像他不哭,她就不打算收手那樣。他還是沒回應,他媽又說:「你說話啊!人家問你,你要回應,你這樣不講話,很沒禮貌!」
他說,他只好回答:「我很難過!」然後臉別過去,默默地流淚,不想看她。
她就假意安慰:「不用這麼難過啦......」然後帶著一副滿意的表情,很快地去做她的事。連安慰都那麼虛假,不願多做停留。
他描述這件事的時候,正在情緒中,所以說了不太好聽的話,「你說,我媽是不是很『變態』?她竟然是用這種事,來滿足她自己耶?!」
這種消費他人的心態,即使是過世的人,也不放過。不要說是他媽,現在的媒體,不是常帶頭這樣做嗎?
他從小在這種環境長大,他的情緒如果沒表現到讓他媽滿意,他媽就會罵他、損他。像是說他冷漠,說他都不關心,說他自命清高......
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同理心」。
情緒沒有公式,對很多人來說,情緒是隱私。像我跟一位小女生很聊得來,她幾乎對我知無不言,但是過了幾年,她快接近青春期的時候,開始對我有所保留,有些話題會碰到鐵板,「那是我的秘密」。她偶爾快忍不住想講出來的時候,一逕傻笑,就手摀著嘴,自我克制。
情緒很需要被尊重,即使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我也尊重。我很少逼問什麼,逼問是一種不是那麼尊重對方的態度。
如果情緒來了,當事人其實也很難擋。如果情緒還沒來,也不用硬要逼出來。
在進行治療的時候,會用故事、演劇、繪圖、音樂、舞蹈......想辦法幫助當事人表達卡住的情緒,但那也要在當事人有動機的時候進行,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情緒的流動會比較順暢。
有些家長或長輩,很喜歡操弄孩子的情緒,常見的手段像是騙小孩、逗小孩、罵小孩。操弄人的固然被滿足了,但是對被操弄的人來說,特別是孩子,身心發展都不利。
操弄他人的情緒,有時候是為了看好戲,基本上就是不尊重人。好像他人的情緒不重要,滿足自己的情緒是優先。
我很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願意尊重、發揮同理心,給她、給他們家情緒上的空間。我們好好整理與面對自己的情緒,那是更要緊的事。
本文摘自《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遠流出版,洪仲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