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石頭,若切面不同,呈現出的紋理也各異,對於我們所看見的,務必思考、咀嚼與消化。
用心眼看世界,並確保它沒有老花或近視。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身處在一個很表象的世界,覺得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很遠。說真的,平常汲汲營營於生活的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維繫與經營人際間的深厚情感。
不管是從生意場合或者是社團認識的朋友,鏈結度並不像傳統社會緊密,廣博大於深交,於是我們大多從片段的印象裡去建構對於彼此的想法,以致於"To see is to believe."(眼見為憑)被全然地遵循著,但這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完美的操弄著。
於是,我們都寧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思考,我們怎能確定眼睛所看到的是絕對的真實呢?
是真的嗎?是,也不是。
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沒瞎,就不要從別人的嘴裡去認識一個人。」
沒錯!對於一個人的好壞與瞭解,的確是要經過相處的過程才能知道。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到底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版本,所以只聽人說而得到的片面資訊未必正確;但光用眼睛看,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訊息。畢竟呈現者的深度與觀看者的層次,決定了判讀的結果,那也是為什麼同樣的媒介,對接受者而言,產生的影響與感動會各不相同。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這也讓不一樣的自己有展現的管道。在渴望被看見的慾望裡,去了解自己原來有不為人知或者根本自己也沒有察覺的那一面,也是件挺有趣的事,就像同樣的一塊石頭,若切面不同,則呈現出來的紋理也因之各異。
舉例來說,平常那些看似很拘謹的上班族,下了班卻會去參加熱舞社團,雖然可以解釋為興趣,但是背後的動機應該遠大於耍帥,極有可能是渴望自己內在熱情奔放的一面被看見。
所以,有時候停下來檢視自己想被看見的面向,或許也可以因此而發掘出內在被忽略的真正渴望與情緒。
總之,無論如何,請千萬記得,不管我們是觀看自己或者是他人,取悅眼睛的不一定感動內心。我們當然可以"see all",但不一定要 "believe all"。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別單純地只是 "believe what you see" (相信你所看見的),重要的其實是 "believe what you think"(相信你思考過後的),對於我們所看見的,務必思考、咀嚼與消化。
親愛的,請用心眼看世界,並確保它沒有近視或老花。
本文摘自《面對失速的世界,你需要慢下來!》,開企出版,李少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