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帶著行動不便的媽媽跟團旅行,每到景點,同團的遊客總是吃喝玩樂,朋友則是推著輪椅,只能陪媽媽在距離遊覽車方圓百公尺的範圍內簡單散心;幾天「玩」下來,同團遊客陸續對著朋友豎起大拇指,直誇「你好孝順啊!」
直到遊覽車停在一處賞雪勝地,地形崎嶇、輪椅難行,媽媽要朋友寬心下車賞雪去,自己寧可留在車上小憩一番;然而,「同團成員這些天來的幾句『你好孝順』,卻像是一道綁住我的咒語。」他擔心,忽然拋下老媽的自己,會辜負了旁人期待,瞬間被貼上一張「不孝順」的黑色標籤。
高齡化,改變了許多事情,也包括了健康合理的人際互動準則。當愈來愈多人開始承擔「照護者」的責任,每個人又有各自不同的財力、資源、時間條件,「有事弟子服其勞」等於「孝順」的傳統觀念,其實也已不再合乎時宜,反倒成為許多人的枷鎖。
本期的封面故事,我們提出了「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完滿互動新關係,前者如何不為照護之責而放棄自我、心力交瘁?後者如何不因體力漸衰而自怨自艾?關鍵,是要解開某些傳統觀念的羈絆。
我們跟著台大外文系前教授劉毓秀和她的媽媽度過兩天日常,八十九歲的劉媽媽自己安排生活起居,愜意快活;劉毓秀則說自己堅持讓媽媽獨居,不聽旁人指責雜音,「讓她自己動,才是真自由。」當然,親密互動還是在,劉毓秀總會做好幾件事:協助較高難度的打掃修繕、陪伴媽媽閒話家常、跟著媽媽逛街買衣。
在不受傳統觀念制約的有為與不為之間,照護者、被照護者,有了彼此黏膩卻也相互無拘的,最美好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