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需要智慧;善終,是自己的責任。
受照護經驗影響
簽下預立醫療決定
長期在國外工作的林小姐,曾有親自照顧重症婆婆、母親、父親的經驗,當年她親眼看到呼吸器、氣切、鼻胃管是如何增加摯愛家人的負擔,甚至還有抗生素、輸血等各種急救與醫療,親人就在沒有尊嚴的情況下延長了多年的痛苦,林小姐當時萬分不捨,常常淚流滿面、非常無助,甚至曾經跪求醫師,拜託醫師幫父親拔管。
因為有切身經驗,林小姐多年前就與先生一起簽署不急救安寧緩和意願書(DNR),今年初當她知道《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實施後,立刻預約諮商門診,上月回國時於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在先生、小孩的見證下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決定自己的善終。
做彼此的見證人
一家四口完成簽署
家住台北的吳小姐11年前開始洗腎至今,由於擔心洗腎病友的平均預期壽命比一般人短,加上身體狀況較不穩定,未來也不想增加家人負擔,因此她接受洗腎後不久就簽署放棄急救(DNR),今年初在媒體上得知病主法即將上路的消息,立刻整理相關資訊傳到家族群組,邀請家人共同前往醫院諮商。
吳小姐分享,整個過程包含諮商與行政作業約一小時,諮商現場有一位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社工師協助,解說疾病類別、末期照護方式等,最後一家四口做彼此的見證人,一起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的簽署,心中的大石頭總算放下了!
善終觀念愈來愈普及,但仍有不少長輩對生死議題相當忌諱,一部分民眾則是不敢面對。吳小姐認為,提前做好安排是給家人和自己最好的禮物,如果家中長輩有所顧忌,建議可藉由討論新聞時事開始溝通。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全國逾五千人完成
根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60多萬人簽署放棄急救的意願書,而今年初病主法通過到現在,已有5,000多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社會大眾對生死問題愈來愈重視。
其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就已累計超過1,000位民眾透過門診預約、住院期間安排諮商、在宅諮商等方式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實際簽署預立醫療決定者目前有927位。
諮商民眾當中,6成是女性,7成年齡介於50~79歲之間,指定的醫療委任代理人以配偶居多(29.11%),手足(16.46%)和子女(13.92%)次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表示,在醫療照顧意願與決定上,超過85%的意願人支持在符合5種特定條件下,選擇「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及「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顯示尊嚴善終的觀念已逐漸被民眾接受。
提前與家人溝通
不讓遺憾再次重演
不少民眾都曾面臨親人進入緊急狀態,卻不知道該不該急救的困境,也因此衍生出家庭紛爭與遺憾。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往往源自於家人之間並不清楚彼此的想法和意願,隨著病主法上路,及早與家人討論、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了解彼此希望的臨終照護方式,將能避免遺憾再次上演。
提醒民眾,前往醫院諮商前先做好下列準備,可讓諮商過程更順利。
1. 想清楚面臨意外或疾病發生時,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醫療照護模式。
2. 邀請二等親家屬及身邊親近的人一起參加諮商,讓親友了解自己的想法,在生命最後關頭捨得放手。
3. 選擇1位或多位了解自己意願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在自己無法表達意願時,由他們代替自己表達決定。